刚走到书院门口,就看到两架竹舆停在那里。
朱铭随口说道:「君子不以人代畜,步行下山便可。」
听闻此言的书院学生,皆赞其为真君子,无声无息间又装了一逼。
若是朱铭做了皇帝,可定不会再说这话,顶多约束官员不要坐轿。因为擡轿子属于服务业,可以解决就业问题,治国哪管君子不君子。
一路来到郑家,正门大开。
父子俩从正门走入,郑岚带着儿孙,在前院里迎接他们。
郑家这种大商人,已经采用三餐制,此时还没有到饭点,于是把他们请到花园里休息。
早开的花朵已经绽放,花园景色优美,零食也端上来,郑岚拿出最好的团茶招待。
郑岚亲自添炭煮茶,说道:「俺这孙儿顽劣,前番跟着大郎,学了不少正经本事,老朽在这里谢过了。」
朱铭笑道:「小官人聪慧,并非愚钝之辈。」
「小聪明有,却无大智慧,」郑岚拍马屁道,「二位以君子之道,制出君子之茶,这才叫做大智慧,老朽佩服得五体投地。」
朱国祥说:「偶有所获,还只是初创。等到了明年,炒茶技艺能更加成熟,君子茶的味道肯定更好。」
郑岚喜道:「老朽拭目以待。」又问,「今年可产多少斤,明年又能产多少?」
朱国祥说:「今年产几百斤肯定没问题,明年有几千斤也未可知。」
「极好,这老朽就放心了。」郑岚捋胡子微笑。
现代茶山,一亩的年产量,就能达到两三百斤,但那得益于科技加成。
把亩与斤都换算成现代单位,唐宋时期的茶山,普遍亩产在150斤以下,极个别的能够达到180斤。大明村有三百多亩茶山,由于管理得不好,平均亩产仅120斤,全部拿来制作炒茶,每年的产量是三万多斤。
别看大城市的好茶卖得很贵,那是层层征税之后的市场价。
茶园主的出厂价要低无数倍,一等茶每斤只卖80多文。就算大明村的茶叶,全都是一等茶,而且一文钱茶税不交,每年也只能收入2000多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