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蔡攸、王黼撺掇征辽,吴时坚决反对,遂被扔去管理道观。
此人属于张商英的党羽,遭罢相事件牵连,先贬知州,又贬通判。吴时一把年纪,可不想累死在路上,干脆赖在京城不走。
宋徽宗得知情况,不但不处罚,反而升其提举河东常平。一去就遇到饥荒,因赈灾得力,现在被召回朝堂做给事中。
吴时和翟汝文讨论一番,拿着朱铭的奏疏,去找方会签字。
如今的给事中就三人,方会资历最老。
方会已彻底躺平了,谁都不愿得罪,照章签字之后,便不再沾染这份奏疏。
吴时和翟汝文二人,却各自联络老伙计,让有权弹劾的一起上疏。
几天时间,凑齐了八份,经门下省流程,一并交给皇帝。
宋徽宗在修道之余,百忙之中抽出时间,认真阅读了八份奏疏。
事关开封民生,宋徽宗得知情况非常惊讶。他即便再昏庸,也明白炭价高过米价是啥意思。万一几十万东京市民,因为没钱买炭煮饭而造反咋办?
当即批注道:「着令有司查办,若有再犯者,以违御笔论。」
再犯者,等同抗旨,措词极为严厉。
至于朱铭违规上奏,宋徽宗只当没看见。
事涉石炭司,跟户部有关,宋徽宗有些糟心,问道:「王黼丁忧去职,真人以为,谁能胜任户部尚书?」
薛道光回答:「贫道只知修行,不察朝堂之事。」
宋徽宗一时不知怎幺任用,干脆拖着不办,户部尚书的职责,暂时让户部侍郎代理。
可此时正是对西夏作战的关键时候,军饷军粮本来就是一笔糊涂帐。户部尚书还给亲爹守孝去了,户部侍郎被搞得头大无比,钱粮拨发之事更加混乱,就连领军在外的童贯都看不到后续粮草。
这种情况下,要幺一鼓作气进攻,速战速决。
要幺拖到明年再说,只要大军不动,就能节省粮草撑过去。
童贯选择速战速决,先拔掉西夏的要冲城市再说……
银台司不止有给事中,还有其他官吏。
八人弹劾石炭司的具体情况,很快就被蔡京知道。他拿其他七人没办法,却抓住朱铭违规奏事的把柄。
「这厮欺人太甚!」
蔡攸怒道:「一个小小的太学正,先敢拒婚,又来奏劾,真当我蔡家是纸糊的?」
蔡京摇头:「薛道光圣眷正隆,朱铭也被官家所喜。便弹劾他妄奏,也顶多罚俸三月,不可能真个贬出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