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0186【泼李三】

濮州的马监,在几十年前搬去了濮阳。

由于马政废弛,各地马监都烂透了,连牧场都被侵占为农田。于是王安石推行保马法,让民间有钱的农户养马。

新法推行太过急躁,都不给老百姓准备时间。

地方官为了追求政绩,勒令民户限期买马饲养。

但大宋本就缺马,一时间哪来恁多?

于是商贾趁机搜罗马匹,在官府的配合下,价钱翻了好几倍,逼着养马户必须购买。

王安石的保马法,是给养马户留了利润空间的。

可实际操作下来,仅高价买马回家饲养,就让养马户损失惨重。即便接下来几年,马儿顺利生产,且一直无病无灾,养马户都没啥利润可言。

怎幺可能无病无灾?

再加之官府盘剥,养马户们苦不堪言。

王安石下台之后,就连变法派主将章惇,都说保马法必须停止,「一日不罢,有一日害」。

于是,保马法开始废除,又恢复官方马场。

已经废除的马场,想要骤然恢复是不可能的。不说马匹、养马人的缺失,就算是恢复草场都难,地方官员趁机圈占百姓土地,胡乱指着一大片良田就说是草场。

接下来几十年,官养马和民养马两种政策,随着新旧党争而反复变换。

每一次改变马政,老百姓就倒霉一次。

仅在徽宗朝,不到十年时间,京东路的马政就变了三次,导致大量的中小地主破产!(宋江造反期间,正逢山东第四次改变马政。)

朱铭买了两匹骟马,又买来车驾,再加上白捡的母马,四辆马车载着人货往北而行。

他一路向农民打听消息,半月之后,基本摸清这里的情况。

第一大害:漕运。

山东每个州县,都有漕粮指标,百姓把粮食运去官府,官府雇人把粮食运到广济河边,然后再批量运往东京存放或出售。

漕运的各个环节,官府都在剥削百姓。

第二大害:马政。

平均三四年改变一次马法,养马户都还没回本,政策就特幺又变了,中小地主对此苦不堪言。

还没走出济阴县的辖地,朱铭的小本本,就已经记录了十多页,内容全是老百姓对政策的各种不满。

「朱太守,前面便是古葵丘,春秋五霸会盟之地。」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