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他都跑到南方了,还大兴花石纲建造行宫,镇江行宫每月开支二十万贯(包含军费)。
当时听说林篪手里有十万贯,宋徽宗立即写信索要一半。
林篪却只给了5000贯,剩下的全送到东京给新君赵桓。类似的事情很多,地方官员合伙架空宋徽宗,新皇帝赵桓这才真正掌控大权。
赵佺说道:「不论是否有用,也要请元璋公回京。官家身边皆为宵小,难得有一个正直之士受宠。」
这些人病急乱投医,把郑居中、李邦彦都视为正直之士。
「难,」林篪摇头道,「听说元璋公不参与朝廷之事。」
高景山道:「其子朱铭,颇有抱负,已然得罪了奸党。他不参与都得参与,朱成功早就成了奸党的眼中钉。」
赵佺说道:「犬子逢吉,可执书去拜见,解试日期尚早,还能赶回来参加别头试。」
……
赵逢吉今年二十岁,尚未娶妻。
他从小家学渊源,对水利工程颇有研究。十六七岁的时候,就跟随父亲兴修水利,已经有好几年的实操经验。
去年,赵逢吉偶得一本《朱氏算经》,顿时惊为天人,跟父亲一起看书自学。
今年随父来到汉中,更加仰慕朱国祥大名。
他听说元璋公路过兴元府时,见到汉中春旱严重,立即写信给各州县长官,让他们劝导百姓少种玉米,今年应该广种粟米方能抗旱。
粟米的抗旱能力,比高粱还强,远远超过玉米。
元璋公在民间威望极高,他说玉米不耐旱,农民便纷纷改种粟米,有效减轻了干旱的影响。
玉米虽不抗旱,但总得来说,对汉中百姓是有利的。
许多贫瘠山地种植玉米,去年粮食产量大增。虽然老百姓手里,依旧没多少余粮,但粮商攒下的却不少,官府可以更从容调集粮食赈灾。
汉中的山河堰,今年以工代赈,在赵佺的主持下,总算疏通了其中一段。
「郎君,前面有个村落,可靠岸歇息一夜。」
「靠岸吧。」
赵逢吉没有登岸扰民,打算在船上过一夜。
至于为啥停靠在村落附近,当然是为了安全,越靠近聚居地越没有盗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