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赵桓势单力孤,虽然有正直文臣,反复给他灌输大道理。但这些文臣不敢走得太近,生怕一旦过火,就不能再教育太子。
赵桓身边,也就几个东宫官员,以太子家令杨冯、太子舍人耿南仲为首。
由于杨戬举报太子谋反,后来宋徽宗就把杨冯给砍了。
至于耿南仲,靖康年间属于割地求和派。
耿南仲多次宴请朱国祥,希望能为太子招揽人才。朱国祥不愿掺和,一直拒绝邀请,已经跟耿南仲闹得有点不愉快。
「元璋公,请万勿推辞!」赵逢吉鞠躬长揖。
朱国祥让人安顿杨志那帮子,对赵逢吉说:「随我去下游走走。」
「是!」赵逢吉老实跟上。
沿着江岸一路前行,朱国祥指着山脚的土地:「那边都是开荒一年的旱地,本来肥力就不够,今年又遇到旱情,种什幺都撑不住,好大一片土地颗粒无收。」
赵逢吉说:「天威难测,人力不逮。」
朱国祥又说:「雨后补种,苜蓿套种豆子。别看苜蓿像草,其实跟豆子是近亲,能与豆子一起给土地增肥。苜蓿还耐旱,人可以吃,牲畜也可以吃。」
赵逢吉不知朱国祥啥意思,只能奉承道:「元璋公精于农事,晚辈佩服之至。」
朱国祥继续自说自话:「苜蓿是汉朝的时候,跟大宛马一起引进的。如今有三种,一种开紫花,一种开黄花,一种还是开紫花。紫花与紫花,又有不同,须仔细分辨才可知晓。」
于是,朱国祥给赵逢吉介绍如何辨别苜蓿种类。
把赵逢吉都讲得不耐烦了,朱国祥才说:「老子言,治大国如烹小鲜。我对烹饪不擅长,我觉得治大国便如种地。」
「请元璋公不吝赐教。」赵逢吉连忙作揖。
朱国祥说道:「眼前这些土地,几十年前也有人耕种。但荒芜日久,荆棘杂草丛生,又与寻常荒地有何区别?开耕复种,先得养地,不能立即种主粮。苜蓿和豆子,都用于养地。国家荒政日久,也得养地啊。」
赵逢吉没听明白:「请元璋公明言。」
朱国祥说道:「朝中奸党,荆棘耳。地方贪官污吏,自是杂草之类。先得铲除荆棘杂草,再慢慢温养土地,最后才能种下主粮。太子就是地主家的郎君,尔等皆为苜蓿豆子,怎幺种地你们做不得主。」
赵逢吉说:「若太子是地主家的郎君,我等便是家仆佃农,非得拆除荆棘杂草不可!」
「太子不会有事的,把地多荒几年也没甚区别。」朱国祥说。
赵逢吉低声道:「嘉王已提举皇城司!」
朱国祥摇头道:「与其请我回京帮忙,不如让太子恭顺蛰伏。他太不知道隐藏了,明堂落成之时,太子竟深居不出,当着内外众臣的面,着实让官家下不来台。再这样下去,便有十个我进京,又能有什幺助益?你们那些人,只知道教导太子正直,却不教会太子曲柔。刚则易折,为君亦然。」
赵逢吉说道:「元璋公所言甚是,但那些教导太子的大儒,他们本身就刚直得很,哪能教出性格曲柔的太子?」
「呵呵,他们可是柔得很,都知道怎幺避祸呢。」朱国祥笑道。
赵逢吉无言以对。
朱国祥突然问道:「你之前说,你与令尊在成都居住多年?」
「正是。」赵逢吉答道。
朱国祥说:「我对川中颇为好奇,那里有哪些世家大族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