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0266【讲学洗脑】(为企鹅大佬加更)

士子、官吏们茫然,又下意识点头认可。

特别是治《礼记》之人,按照主流的注解,这段话非常矛盾,根本就读不通。但他们平时读书,不敢对此多问,因为刨根问底之后,得出的结论极为可怕。

朱铭却把可怕的结论说出来:「此句该是这样解……」

「已经做官,却没有俸禄的人,国君送他东西不该说『赐』,而是该说『献』。献者,本为祭祀所用肥犬。《论语》郑注曰:献犹贤也。献得训贤者。」

「这句话的本意,是国君与臣属应互相尊敬。臣属未得国君的俸禄,国君就不该居高临下。就连赠送礼物,都不能说赏赐,应该称献予,以表达国君对臣属的敬意。」

「这样解之后,剩下几句也就说得通了。没有俸禄的臣属,奉命出使外国,须称国君为『寡君』,跟有俸禄的臣属相区别。国君驾崩,没有俸禄的臣属,不必为国君服丧。」

此番言论抛出,众人皆有惊骇之色。

惊骇之余,又若有所思。

因为这样解释《礼记》,逻辑上才说得通,主流解释反而在闪烁其词。

这还牵扯到花石纲臣子和百姓,有没有义务「进献」。

按照主流解释,臣民就该进献国君,进献花石纲便有了理论支持。

而朱铭这样解释,臣民是否进献国君,《礼记》并未规定相关义务。可以献,也可以不献,强行索要花石纲就是违背道理的。

众士子面面相觑,他们倾向于朱铭的说法,但科举考试肯定不敢这样写。

朱铭问张根:「张团练以为然否?」

「然也。」张根非常厌恶花石纲,他当然得支持这种说法。

李道冲派来的心腹,暗暗记下朱铭这番言论。

朱铭打着王安石的招牌,又说了一番道理,终于来到正题:「吾虽不才阅读儒家经典时,也略有一些心得。我认为学子开蒙之后,应该先读《小戴礼记·大学》,《大学》完全可以单独成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者,大人之学。明德者,人具众理而应万事。亲民者,可读新民。明白了道理,就能吐故纳新,德行和才学随之精进。不断精进,就能止于至善。这是《大学》的纲领,也是做人做事的纲领。」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之法,我亦有所领悟,今后讲《道用策》时会详谈。」

「我辈读书人,当以大学之道为根本。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李道冲派来的心腹,再次记下朱铭言论。

之前还算有王安石背书,此番说法却属于洛学,二程首先把《大学》单独成篇的。这已经犯了徽宗朝的学禁!

洛学并未传播到金州,特别是宋徽宗学禁之后,就连进京赶考的金州士子,都对二程的学问没有什幺了解。

此时听朱铭说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士子们都感到热血沸腾,仿佛一下子找到了人生方向。

(本章完)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