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渊的老师杨时最初是王安石的弟子,后来转为学习二程。杨时捡起吕大临的著作,疯狂批判王安石的中庸是堕入佛家。
更有意思的是,朱熹身为杨时的徒子徒孙,却说杨时才是堕入佛家,又说王安石虽稍显割裂却无大问题。
朱熹集大成的理学,不仅传承洛学,还带着许多新学影子。因为他的师祖杨时,本身就做过新学弟子,本身就带着大量新学思想。
杨时为了与新学撇清关系,偶尔会鸡蛋里挑骨头,朱熹却非常平和的纠正过来。
支使官吴懋突然说:「先生何不注《中庸》,着一本《中庸章句疏义》?」
「我的学问不行,只能试论之。」朱铭微笑道。
朱熹的《中庸集注》,直接抄就行了,没有哪里讲得不对。
其实《中庸》原文就讲得很清楚,君子的中庸是「执中」,小人的中庸是「无忌」。
即君子讲中庸,有一套自己的坚持,能始终不偏不倚秉承正理。
而小人讲中庸,内心毫无坚持,行事无所顾忌。
孔子就说过,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后世人们理解的中庸,恰好是小人的中庸。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抛弃底线而圆滑处世,还自诩贯彻中庸之道。
一直从上午讲到下午,朱铭饿着肚子讲,众人饿得肚子听。
皇帝禁学禁书,朱铭讲别的就是,反正他讲的是「新学」。
《中庸》和《大学》经过宋代大儒重新阐释,对中华民族的影响太深远了,可以说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即便是没怎幺读过书的中国人,不懂什幺中庸、大学之道,所思所想、所言所行也会向这两本书靠拢。真正做到了百姓日用而不自知。
甚至是国家施政,也暗合其道理,不自觉的受这两本书影响。
「诸君,今日讲完,有缘再聚,」朱铭朝着众人拱手,「吾完婚之后,便离开金州。婚礼一切从简,只请几桌亲友。诸君也莫要赠送贵重礼物,写首诗词相赠即可。若我成婚,能凑齐五百首诗词,也不失为一桩雅事。」
「当为先生作诗以贺!」众人说道。
朱铭又言:「实在写不出来,打油诗也可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