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愚孝也,当因事而异。」
「此举有违礼之本意,为父母者不可一意孤行。」
「此言大谬……」
胡安国说话都在哆嗦,劝谏道:「太子殿下,批注经典不可凭个人好恶。」
朱铭放下毛笔,说道:「这篇的精彩之处,是记录先秦的日常饮食起居习惯。世易时移,如今怎能照办?就拿这句来说,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放眼当今天下,有几个女子遮面出门的?」
胡安国说:「经义乃正礼,世俗乃权变。」
「你也说需要权变,既然权变了,就该批注在上面,」朱铭说道,「否则就有那穷学究、书呆子,按照《礼记》不合情理的内容去做。又或者后世学问变得死板,以《礼记》来严格约束女子,不准女子抛头露面见人。礼发乎情,不合情便不合礼,更是不合天理!」
胡安国欲言又止。
朱铭说道:「这里还有士大夫的规矩,先秦时候并不富庶,稀粥也是士大夫的饮品。你家里来了贵客,会用稀粥做饮品招待客人吗?」
胡安国说:「不会。」
朱铭又说:「一些禽畜的内脏,对人有害不能吃。那是先秦的烹饪之法不足,而今还不能吃吗?比如鸡肝、鸭肠,《礼记》就说不能吃,伱还拿这个去约束百姓?」
胡安国道:「能吃。」
朱铭继续说:「先秦的士大夫,有脯就不能吃脍,有羹就不能吃胾,只能二选其一。既是合理搭配食物,也是在避免浪费,你若平时吃饭,会严格遵守此礼吗?」
「不会。」胡安国摇头。
朱铭说道:「对于士大夫的约束,读书人知道权变。可对于女子等弱者的约束,有些读书人却会当真。严于待人、宽于律己,此人之常情也,不可述之文字而长此风气。」
在「子甚宜其妻,父母不说,出」这句后面,朱铭批注道:妇非犯七出之例,父母不可出。偶有言语顶撞,不算不顺父母,人非草木哪能时时恭顺?
又在「子不宜其妻,父母曰:是善事我」后面批注:强扭之瓜不甜,可酌情判其和离。
胡安国看着朱铭的种种批语,他很想把整篇正文内容,直接从《礼记》当中给删掉,因为已经被批注得面目全非。
朱铭说:「我的批语全部保留,印刷之时加一句『太子曰』,有什幺骂名我可以担着。」
「是。」胡安国只能照办,换成别人他还可以辩经,面对太子这经实在没法辩。
胡安国心中感慨:元年春,王正月,果真是新朝新气象啊。
不仅是《礼记》和新朝礼仪,还有公文名称和格式,全部都进行了统一。
就连大写数字,以前用五花八门的同音字表示,现在也官方统一为壹、贰、叁、肆、伍……官员若敢乱写,第一次给予警告,第二次就扣工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