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还干了个事儿,陛下。」王谦拿出了本奏疏递给了冯保说道。
朱翊钧拿起来看了半天,一边看奏疏,一边看王谦,皇帝没有评价,把奏疏递给了张居正。
皇帝和元辅两个人看完了奏疏,就一直看着王谦,看的王谦心里发毛!
「陛下?」王谦试探性的说道:「陛下要是觉得不行,那就不做了。」
「不是,朕觉得你的想法很不错,先生以为呢?」朱翊钧摆了摆手,询问张居正的意见。
张居正有些感慨对着王谦说道:「不得不说,王御史在经济一事上,极有天分,你这个规划极好,我记得你之前曾说,好东西都是不流通的,果然如此。」
「承蒙元辅谬赞。」王谦赶忙十分谦虚的回答道。
王谦搞了个聚敛的活儿,就是他打算弄个通济钱庄。
通济钱庄的所有存银,都会投入到燕兴楼交易行取得利润,而这些利润的一半,会进行分红,剩馀的一半,主要用于收储黄金丶资助穷困弟子丶赈灾济贫丶匠籍传艺等方面。
资金的来源则是完全不公开的,主要是来自于工党丶张党丶浙党的商贾们认购,而认购的起步价就是十万银,而且不得集资,要完全独属于自己的资金,才能进入这个门槛。
收储的黄金,都会送到通和宫金库;
穷苦出身的举人落第不中,可能需要留在京师备考,出身寒门,也领不到这份一年不足六银的银子,只有穷苦出身才能领取;
赈灾济贫主要是养济院和惠民药局;
匠籍传艺则是给到官厂,发放给大工匠们传道受业的奖励,以培养工匠弟子人数和成绩核算。
王谦站在了堪舆图前,拿起了长竿,点在了堪舆图的南北两京丶松江府丶广州府等地方,说道:「陛下,大明的银子看起来非常的矛盾。」
「一方面银子在大城镇里堰塞,有钱都花不出去;一方面银子在腹地丶乡野少的可怜,连铜钱都很少,乡野大集,还有以物换物之景象。」
「之所以大明的银子会如此的矛盾,完全是因为银子转不起来,一方面势要豪右之家,只能储蓄银两,他们不知道该投资什麽,能投资什麽;另一方面,腹地缺少白银,缺少产业,哪怕是有驰道,有水路。」
「钱嘛,总是这样,流向不缺钱的地方。」
大明发展非常不均衡,富的地方,富得流油,穷的地方,穷困潦倒,沿海地方因为海贸发展迅速无比,腹地却没有在海贸中获利,甚至是因为人口流失,不进还退。
黔国公府和云南丶四川等地方,拼了命的要打东吁,多少也是盯上了出海口,打下来,有了出海口,世世代代都受益的大事。
王谦继续说道:「除此之外,沿海这些富裕之地,产业扎堆,形成了恶性的竞争,王巡抚在两广,佛山大大小小铁坊,为了卖铁锅,彼此恶性降价,压榨劳动报酬丶偷工减料,换取利润。」
「若非王巡抚营造官营铁锅,用良币驱逐劣币,恐怕这铁锅真的变成薄利了。」
「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佛山,也不仅是铁锅,山东的海带丶精盐,苏松的棉布,浙江福建的茶叶,或多或少都有这种现象出现。」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因为银子都在这些地方堰塞,只要能赚点钱的产业,银子都会蜂拥而至。」
张居正惊讶的看了王谦一眼,申时行回京后,到张居正府上拜访,申时行谈到了这个问题,王谦虽然不在松江府,但他看到了现象,总结了问题,找到了原因,并且给出了看起来可行的办法。
王谦继续说道:「这经济万分复杂,穷经皓首,恐怕也难以窥见其真理,但朝廷干预经济,最好的手段,就是货币。臣这个通济钱庄,聚敛货币,就是这个目的,损有馀而补不足。」
「那产业为什麽去腹地呢?」朱翊钧问了一个自己关切的问题。
王谦赶忙说道:「陛下,现在大明的工坊,还不是机械作坊,都是手工作坊,腹地人便宜,原料也便宜,只要腹地不沿海,腹地人力一直有优势。」
张居正眉头紧蹙的问道:「王御史,我有个问题,别人为什麽要把银子交给你呢?你还设了这麽高的门槛。」
「先生以为,人最害怕的是什麽?」王谦打了个机锋反问了回去。
「壮志难酬。」张居正想了想回答道:「一腔抱负不得展布,此人生之大憾。」
「先生大义。」王谦被狠狠的噎了一下,张居正说的是实话,对于张居正丶戚继光他们而言,这就是人生最大的遗憾。
张居正好奇的问道:「你的答案是什麽?」
王谦赶忙说道:「我觉得,人最害怕的就是子孙不孝,这好不容易积攒的家业,被子孙给败光了,所以,对于很多势要豪右而言,把银子交给可靠的通济钱庄,也比交给子孙要强。」
「你说的很有道理。」张居正想了想,认可了王谦的说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