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3章 奸臣是奸,不是蠢!

刀揽胜当了多久的南掌,就受了多久的气,他很清楚东吁和安南的目的,留着老挝,是防止二者直接接壤的冲突。

老挝这个缓冲区,在大明步步紧逼之下,已经没有意义。

“这次暹罗在作壁上观,拒绝了老挝奔逃百姓。”朱翊钧提到了战局之中的一个细节,暹罗的作用也不光彩,这可不是朱翊钧威逼利诱,吓唬刀揽胜,让老挝死心塌地的跟着大明。

暹罗王黑王子纳黎萱,是个很有野心的君王。

隆庆四年,东吁王莽应龙进攻暹罗,打入了大成城,俘虏了纳黎萱和大明赐予暹罗王的印绶。

纳黎萱在次年逃回了暹罗,带着暹罗军民反抗莽应龙,到万历年间,莽应里惹了大明,被大明暴揍,纳黎萱终于还复旧都,夺回了大成城,甚至还兵逼真腊(今柬埔寨),狠狠的啃下了一块肉来。

这次东吁王莽应里、安南四家进攻老挝,暹罗王纳黎萱还不得新仇旧恨一起算,出兵老挝,帮助老挝击退敌军?

但是纳黎萱没有,暹罗拒绝了老挝奔逃百姓。

显然,大明在中南半岛咄咄逼人的进攻,引起了纳黎萱的忌惮,纳黎萱也不想大明继续扩大在中南半岛的直接影响力。

“这种境遇,比臣想的还要危险的多。”刀揽胜再拜,现在想起来他还是有些害怕。

皇帝不骗人,刀示恭那封丑的不能见人的亲笔书信上,写满了对皇帝陛下的感谢,还有对暹罗背叛的痛恨。

暹罗被东吁击破的时候,刀揽胜收留了暹罗奔逃的百姓和吕、李两大家族的人,老挝很穷,但依旧给了他们吃穿,这才有了纳黎萱带着暹罗军民抵抗的后续,有了暹罗复立。

哪怕是暹罗不直接出兵帮助老挝拒敌,在这个时候,落井下石,就显得有点不地道了。

“幸好大明军兵威武,击败了来犯之敌,当然,你儿子刀示恭表现不错,带着军兵亲自冲杀,为侧翼掩护了正面战场,否则胜负尚未可知。”朱翊钧对刀示恭进行了表扬。

刀示恭要殉国。

这是刀示恭亲口对大明军、对万象人说的话,在最危急的时候,他没有请求大明军护他周全逃跑,而是要和老挝同生共死。

他不仅说,他还做,带着仅有的三十头大象,在两翼,阻止了敌人的夹击。

大明京营二百军,云南汉兵一千军,人人都有火器,火药充足,但是缺少轻骑兵的掩护,重骑兵的压阵,其实并不是那么无敌。

敌人蜂拥而至,战败的可能性极高。

线列阵不仅仅是火枪兵,还有炮兵、轻骑兵和重骑兵,缺一不可,这才是完整的体系,在万象作战的只是简化版的简化版。

而刀示恭做的就是以身作则,带头冲锋,自己披坚执锐,十二日未曾下战场,为火枪兵提供了掩护。

朱翊钧十分严肃的说道:“唯自强,有新生,老挝若是不自强,反反复复,瞻前顾后,首鼠两端,大明军就是再厉害,也无济于事。”

“朝鲜王一个月溃败,倭寇一月横扫朝鲜,转战一千八百里,就是典型的例子。”

朝鲜和老挝都是大明藩属国,面对的局面一样的恶劣,都是强敌入寇,但是其表现完全是两个样子,朝鲜王李昖贪生怕死,甚至要和倭寇媾和在一起,刀示恭从头到尾都奔着殉国去了,反倒是什么都没失去。

结局完全相反。

“臣谨遵圣诲。”刀揽胜听闻,再拜谢恩,他其实没听懂陛下的意思,但没关系,只要跟紧大明的步伐,陛下让做什么就做什么便是,道理这种东西,大明拿准了就是。

刀揽胜再拜,离开了文化殿,他也拿不出什么东西感谢陛下圣恩,反正此战之后,老挝也不会有勐主再反对并入大明了。

在刀揽胜走后,沈鲤才开口说道:“暹罗每年朝贡,表现的十分恭敬,但现在看来,暹罗王似乎对大明在西南方向的扩张,有些不满。”

“可以考虑从暹罗进一点舶来粮了。”

沈鲤话没说全,真的只是一点点舶来粮吗?暹罗的特产是番奴。

暹罗每年朝贡,是贡象三十、番奴六十,苏木、胡椒、降香等共十七万斤。

暹罗一直想卖特产番奴,但大明商人很少前往暹罗,这个市场一直没有打开。

根据马六甲城市舶司的统计,每年红毛番商船,要贩卖一千到两千名身强体壮的番奴,到第乌总督府和莫桑比克总督府。

暹土瘠不宜稼,罗斛地平衍,种多获,罗斛强,并有暹地,遂称暹罗斛国。

暹罗的粮食产量主要集中在罗斛地区,在元朝的时候,罗斛越来越强,将暹地吞并,才有了暹罗。

暹罗的粮食产量并不是很高,大明的商贾前往暹罗,货仓里会长出舶来粮,也会长出番奴。

“照准。”朱翊钧没有反对。

万士和在的时候,就老是说,大明和番邦来往,要放弃那些弯弯绕绕的阳春白雪,而是要用蛮夷能听得懂的话,也就是蛮夷不听话,就抡圆了巴掌扇过去,蛮夷自己就懂了。

这种不符合国之九经柔远人的主张,其实从来没有获得过士大夫们的认可,但现实总是一而再,再而三的证明这句话的正确性。

(本章完)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