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7章 千峰凿破通天路,万壑填平贯陇途

一定是发生了什么,导致了民间对宝钞的信心不足,才导致了民价和官价的差价如此之大。

戚继光教不会皇帝如何排兵布阵,但是教会了皇帝如何看前线的战报,作为决策者的皇帝,可以没有道德,但一定要有耐心,经历乱象丛生,拨乱反正,迂回曲折,尘埃落定这四个过程,再进行决策。

不仅仅是战报,朝中的事儿,也是如此,要有些耐心,深入了解到事实的本来面目。

“大司徒。”朱翊钧看向了张学颜开口说道。

“臣在!”张学颜立刻回答道。

“朕有些疑惑,这民价为何会和官价有差别呢?朕若是持有一百贯的宝钞,朕为什么不直接到宝源局去全额兑换,反而要找到钞贩子,低价兑换呢?”朱翊钧问出了自己的疑惑。

“陛下,因为不方便。”张学颜完整的回答了为何会有民价出现,有需求,有供应,才会有市场。

场外市场的存在,是因为宝钞在宝钞局兑现,并不是没有任何限制的,相反,超过百贯的宝钞兑现,都需要等待一段时间,要说明用途,提供一些证明,最重要的是要进行登记。

有些人拿到的宝钞,并不是那么干净,他就要想办法把宝钞变得干净;或者说急用白银;或者说对宝钞不信任,但因为超额无法兑现,这出现了需要超额兑现的需求。

有了需求,有些擅长钻营的人,发现了利润的空间,就会想方设法的供应,获得利润。

场外市场形成,出现了民价和官价,这种差价,不仅存在于钞钱兑现上,还存在于金银铜交易之中。

“朕知道了。”朱翊钧思索了一下,户部给出的答案,确实回答了问题,但朱翊钧仍然觉得雾里看花,他总觉得这里面有事,不是这么简单。

廷议还在继续,户部奏闻了国债发行情况;工部奏闻了十八座大学堂剩下九座营造情况;吏部给了今年吏举法吏员入大学堂的名册。

这些事千头万绪,看似一盘散沙,却都有些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六部部议无法解决,需要拿到文华殿解决之事。

王崇古汇报陛下,陇开驰道已经全部修建完成,年底之前,可以完成最后的检修,由工兵团营,移交给驰道抽分局运营,可以实现全线贯通。

陇开驰道关键段,嘉峪关到兰州段,是整个修建最困难的地方,这一段,一里驰道修建,就要两万银,而在平原修路,一里驰道不过六千银到七千五百银。

陇开驰道总共修建花费了3500万银,那是陛下省吃俭用攒的银子,王崇古力求每一厘银子,都花在了驰道上,而不是揣到了某个人的腰包里,贪衙门的钱和贪陛下的钱,性质完全不同。

陇开驰道修建这几年,沿途知府、推官、知县,经办工房吏员,被查处了六百余人,全都是罪加三等严格查办。

一直以来,民间扑买,给朝廷干活,接活儿不容易,结钱也十分困难。

陇开驰道则完全不同,陇开驰道的修建是工兵团营完成,工兵团营沿途营造水泥厂、石子厂、煤钢厂等等。

十二个工兵团营的俸禄的发放,完全是按照京营发放流程发放,确保劳动报酬发放到位。

为了保证工匠们的积极性,王崇古甚至请了北镇抚司、东厂宦官、擅长查账的稽税缇骑,分段入场稽查贪腐,连工兵团营饭堂里馒头、窝头、米面粮油,都在缇骑的稽查清单上。

王崇古之所以如此拔高反贪力度,完全是陇开驰道的修建难度极大,翻山越岭,从工程设计角度去看,是可以修建的,但从工程实践来看,真的非常非常困难,能够完成是一种奇迹。

王崇古在营造嘉峪关到兰州段驰道的时候,就遇到了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甘肃没有铁矿,如果要修驰道,就要从腹地运到甘肃,最近的距离,也是从胜州厂运送。

但胜州厂哪有那么多的余力,供应甘肃的驰道修建?

别看绥远有卧马岗厂和胜州厂两个煤钢厂,但焦炭、钢铁生产远远满足不了绥远本地的需求,更别说,这两个官厂还要承担一部分西山煤局的原料供应,就是从牙缝里挤,最多给一百里驰道铁料。

王崇古多方协调无果,只要到了一百里驰道的铁料。

钢铁,是一种极其稀缺的资源,在没有卧马岗厂和胜州厂之前,绥远人做饭连铁锅都没有。

但嘉峪关到兰州的驰道铁料最终还是解决了。

格物院派了七名地师,带着七百余人,在嘉峪关、兰州附近,翻山钻林,一名地师牺牲,一百余名堪舆寻矿人员死亡的代价,在一年的时间里,终于找到了嘉峪关本地的铁矿,距离嘉峪关一百里的嘉铁山矿山。

先修了嘉峪关到嘉铁山铁矿驰道,再修的嘉峪关到兰州驰道。

“千峰凿破通天路,万壑填平贯陇途;寸轨铢银铭血汗,祁连莽莽巨龙伏。”朱翊钧将早就写好,多次斟酌修改后的一首诗,写在了王崇古的奏疏上。

在陇开驰道修建的过程中,朱翊钧甚至后悔过,自己是不是选错了,当初选了陇开驰道,而不是京广驰道,修建难度真的太大。

以至于朱翊钧都觉得这驰道,恐怕会成为大明财政上的一道不停流血的巨大伤口。

但工部最终如期完成了驰道的修建,给了陇川百姓一条生命线,也给了沿途足够多的砖窑、水泥厂、石子厂、煤钢厂等等,百般辛苦,全都值得。

朝廷给万民一个稍微能喘口气的世道,万民就能创造出一个个不可能的奇迹来,这就是大明。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