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南再乱点,死的人再多点,在所有人都不知道该如何是好的时候,大明再出手,投靠大明,成为大明的一部分,就成为了一个最优解。
张居正很清楚大明京营的实力,打安南,一鼓作气,干掉四大家族,三个月的时间都不用,可一旦让安南形成了众志成城、齐心协力的局面,就变成了一场烂仗。
到时候,安南就会和当初宣德年间一样,是个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了。
再乱点,再死一点,冲突更激烈一些。
“其实倭国也一样,死的人还是不够多。”朱翊钧看向了堪舆图,这幅越来越精细的天下堪舆图,可是将安南、旧港、倭国等地全都囊括其中。
这份天下堪舆图在万历三年就有了雏形,那时候,地图上就已经将安南、旧港、马六甲、倭国等地完全囊括。
这是皇帝陛下的野望,也是大明再次伟大的蓝图,连这些地方都没有拿下,怎么能称之再次伟大呢?
这些年,这张堪舆图上,仅仅加入了金池总督府和大铁岭卫的绝洲地图,不过整体精细了数倍。
倭国和安南局势相似,倭国的人口在快速变少,因为青壮年的损失,让倭国人口出现了结构性的崩塌,在万历十七年这一年,倭国人口减少了近五十万,跌破了七百万丁口的下限,而且还在向下快速滑落。
倭国的内部矛盾在快速的激化,土一揆、国一揆、一向(一向宗)一揆、百姓一揆愈演愈烈,大名们已经无法有效压制倭国人的不满,这种矛盾又无法外溢通过对外战争转移。
倭国的粮食产量累年下降,因为沿海的港口、矿区,吸纳了太多太多的壮劳力,而乡野之间无人耕种,粮食完全仰赖海外输入,进一步加剧了人口减少。
倭国正在走向全面崩解。
朱翊钧拿出了一本早就准备好的圣旨,交给了张居正,过年的最后一天发出去,到倭国大概要到明年三月份了,他笑着说道:“这要过年了,给倭国幕府将军丰臣秀吉下道圣旨,朕给他出个药方吧。”
圣旨上全都是良药,绝对管用的良药。
朱翊钧给丰臣秀吉提出了两个路线,第一条就是闭关锁国,片甲不下海,人口流失、人口向沿海城镇聚集等等问题,就可以解决,这些幕府将军、大名们,就能继续作威作福了。
第二条路线,是彻头彻尾的还田,超过一顷的田主,将所有田亩交还,由倭国幕府分派给倭国万民,休养生息,既可以解决粮食困境,又能遏制人口的不断下跌。
但都是废话,无论哪条路线,都不是丰臣秀吉能走得通的。
走第一条路线,就是大明答应,沿海城镇的城主们也不答应;走第二条路线,大名们第一个砍了丰臣秀吉的脑袋。
朱翊钧之所以要下这么一道圣旨,为倭国指明道路,不过是在煽风点火,火上浇油的离间计罢了,目的只有一个,加剧丰臣秀吉和大名们的离心离德,造成倭国的进一步撕裂。
里挑外撅虽然看起来很没有道德,但真的管用。
“这两条路,无论倭国走通了哪一条,都有资格活下去,但臣看来,他们一条路都走不通。”张居正看完了圣旨,面色严肃的说道,他给了陛下一个断言,给倭国判了死刑。
无论倭国走通了哪一条,大明都不会对倭国继续大规模对倭国动武了,因为这代表着倭国形成了广泛的共识,上到倭国幕府将军,下到黎庶。
大明只会建立高墙,封锁倭国,原因和安南一样,能形成普遍共识的国家,是很难消灭的。
大明很容易可以取得军事胜利,但无法取得政治胜利,无法取得政治胜利,就代表着大明需要付出极其沉重的代价,去维持统治。
这是精算,更是现实。
张居正带着圣旨离开了,朱翊钧则拿出了松江巡抚李乐的一本奏疏,看完之后,朱翊钧略微有些心有余悸的说道:“这极乐教,是真的邪门。”
“下章各个市舶司,对倭人、极乐教严防死守,决计不可让极乐教在大明扩散。”
“臣遵旨。”冯保俯首说道。
倭国是有机会形成上下都认同的共识,而且正在形成,种种证据表明,这个进程,被极乐教给彻底破坏了。
起初,没人在意极乐教,就连朱翊钧也没把极乐教当回事儿,不就是邪祟吗?大明也有。
朱翊钧是下意识的防备,把极乐教定为了邪祟,禁止极乐教在大明的传播,而现在再看,当初皇帝这个看起来有点随意的决定,完全可以用英明神武去形容了!
极乐教打破了倭国共识的形成,打破了倭国国朝构建的进程。
人不婚宦,情欲失半;人不衣食,君臣道息。杨朱这句先秦时候的话,正在倭国发生。
极乐教在倭国信众已经扩大到了上百万人,最近从长崎、松江府传来了消息,极乐教搞出了可怕的行动,灭婴。
大明已经极力配合倭国禁止极乐教的传播,甚至在身上刺字的倭奴、倭女,一律不得离开长崎总督府,并且进行严密审查,防止漏网之鱼。
唯恐极乐教这条蛆爬到大明的餐桌上,但是宗教这玩意儿,就是这么邪性,它有了规模后,你再消灭它,真的非常困难,越是打压,发展越是壮大。
除非拿出三武灭佛那种决心来,壮士断腕去治理,否则就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灭婴,这两个字,朱翊钧看了都打心底发颤,极乐教不仅教众自己灭婴,还四处猎婴,消灭婴儿成为了极乐教标志性的活动,而且大量倭国的三姑六婆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