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8章 此方便门一开,万门皆开

第968章 此方便门一开,万门皆开

朱翊镠从小跟着皇帝陛下观政,但是他很多事都在雾里看花,看的并不真切,他在操阅军马后,询问皇帝,百姓为何总是在朝廷和地方发生矛盾的时候,支持朝廷,支持新政。

其实他是在询问皇帝变法是如何获得支持,更加明确的说,应该怎么做,才能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

政治这个东西说复杂千头万绪,说简单,其实归根到底,拼的还是谁人多。

李如松很能打,镇暴先登营也很能打,但他们的人数是有限的,他们抵达容城,消灭了知县、县丞、衙蠧、黑恶帮会、城外山匪,但这些人毕竟还是少数。

如果容城县二十七万丁口,全都聚集起来,李如松这三千人还能打得过吗?

京营宣布军管,容城县有了短暂的混乱之后,就是该干什么就干什么,现在忙着还田。

朝廷的重拳出击只是百姓们茶余饭后的谈资,百姓没有为他们的青天大老爷、乡贤缙绅们聚集的意思,甚至还大骂老爷们倒霉完全活该。

百姓为何要在央地矛盾的时候,支持朝廷,这是朱翊镠最想知道的,因为他要做国君了,他必须要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他到了金山城,日后的金山国,该怎么做,才能更好的治理国家。

皇帝给的答案是:百姓别无选择;大将军说:百姓远交近攻;内相说:是看热闹不嫌事大。

朱翊镠认为这些答案都对,但又不对,就像是隔着一层坚韧的窗户纸一样,朱翊镠始终有一种雾里看花的感觉。

回到潞王府后,朱翊镠没有扑美人,他那是闲的没事干,扑了这么些年,早就没啥意思了。

他没有在暖阁,寒冷的空气更容易让人清醒,他坐在一张躺椅上,盖着一个厚重的对襟大氅,不停的晃动着躺椅,思考着这个问题。

朱翊镠的思绪很杂乱,他想到了万历维新的第一个政令,考成法。

那时候朱翊镠还小,挂着鼻涕泡四处跑,对枝头小鸟的兴趣远大于对朝堂的兴趣,而考成法能够成功,今日再看,简直是不可思议。

考成法是给百官套笼头,让百官上磨,这切实的伤害到了几乎所有的官吏,但最终执行成功了。

而执行成功的原因是:考成法提供了一个更加公平的晋升机制。

不是靠过去的裙带,在考成法之前,不给人当门下走狗,连捞到官身的机会都没有,而考成法打破了裙带晋升,循吏成为了新的晋升标准。

朱翊镠又想到了一个人,农学院院长、宝歧司大司农徐贞明,此人百般不会,只会种地,当年因为垦荒被打击报复,回到京师四处活动,求告无门。

就像是容城县那些不肯为知县、县丞、乡贤缙绅们拼命的大多数百姓一样,考成法里大多数找不到门路、没有人脉、没有座师的官吏,才是考成法的立根之本。

朱翊镠忽然睁开了眼,眼前一亮,他似乎找到了答案,看破了迷雾,他似乎看到了答案,那就是:

公平,公平,还是特么的公平!

但朱翊镠又靠在了椅背上,闭上了眼,继续晃动着自己的藤椅,公平也是一部分的答案,但没有完全解开他心里的疑惑。

潞王殿下一只脚点着地面,就这么一直晃着躺椅,他没有睡觉,一直在思索问题的答案。

潞王又睁开了眼,因为他想到了一个十分可怕的答案。

这个答案就是:佃流氓力这些穷民苦力,跟顶层权力中心的帝王将相,利益高度趋同。

这怎么可能呢?一个深居九重之上,一个行泥之中,怎么可能利益趋同。

潞王猛的坐了起来,他看着池水,看着落叶,他有些不确信,但好像的确是这样。

历史证明,朝廷强能控制地方则向治,朝廷弱控制不了地方则丧乱,最典型的就是安史之乱,彻底打碎了大唐朝廷的权威,藩镇割据,民不聊生。

“怎么会这样呢?怎么可能是这样呢?”朱翊镠喃喃自语,他得到的这个答案过于离谱了一些。

他跟着皇兄一起长大,亦步亦趋,他读过很多史书。

中国历朝历代的政治脉络,是从夏商周春秋战国的贵族政治,到汉隋唐的世家政治,再到宋明的士绅官僚政治逐渐演进。

到了大明已经完全是官僚政治的巅峰了。

这恰好佐证了他的想法,底层和顶层利益,在一场又一场倾覆之祸的天下大变之中,在逐渐趋同。

按照皇兄的说法,皇帝就是最大的士绅头子、地主头子,但朱翊镠觉得自己的理解有些片面了。

这句话正确的理解是:皇帝应该天然站在百姓的立场上。

因为皇帝真的做一个最大的士绅头子、地主头子,就能治理好江山社稷,那怎么会有改朝换代的事情发生?而且每隔几百年就要来一次。

显然,皇帝不应该是一个士绅头子、地主头子,否则改朝换代就是必然。

“去通和宫!”朱翊镠思考了许久,他觉得自己已经离捅破窗户纸只有薄薄的一层了,但他就是想不通一个关键,顶层和底层利益如果能做到完全一致,是否能够避免改朝换代。

朱翊镠火急火燎的赶往了通和宫御书房,冲到了皇帝面前,挥舞着手臂,把自己思考讲了出来。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