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地方巡检司、衙役负责执行,必要的时候,可以出动京营进行重点清除。
这个大扫除计划的第一步,不是从大都会的帮派开始,而是从官场开始。
用凌云翼的话说,不把这些反贼敲了,这些帮会、地痞流氓无赖,永远无法根除,只有把这些黑恶势力托庇的朝中官吏给敲了,才能进一步行动。
大扫除从万历十九年开始,一直会持续到万历二十九年,期许十年建功,刑部会和反腐司高度配合,借着反腐,对这些官吏进行定点清除。
朱翊钧在反复权衡和斟酌之后,还是照准了凌云翼的奏疏,皇帝之所以犹豫,原因也非常简单,凌云翼的杀性真的是太重了。
在奏疏中,凌云翼提到了京营派出常态化的主张。
驰道所及的省份,每一个地方,派出一营三千人,五年一轮换,专事对地方束手无策的山寨、城中帮派进行定点清理。
凌云翼总结刑部所有旧案发现,很多时候,不是衙门不想剿灭山匪,是无能为力。
有些山匪的人数,比衙役还多,衙役、弓兵对这些山匪真的没办法,只能任由他们兴风作浪。
京营前往容城县,就发现了这一事实,容城两个山匪窝,刀枪剑戟弓弩甲胄比容城县衙门还多。
而凌云翼之所以要对这些难缠的山匪窝进行定点清除的原因,也不是为了天下黎庶,而是因为天变。
天变造成粮食减产,不稳定性增加,而这些山匪窝就会趁乱起事。
走投无路的流民没什么组织力,闹不出乱子,但流民往往都会聚集在这些山匪窝的附近,或者干脆成为山匪的一部分,这就是风助火势。
本来可以安抚、赈济的流民,会迅速扩大为无法安抚的暴乱。
京营派出的常态化的目的,不完全是为了剿匪,而是为了天变军管。
一旦天变的情况剧烈到不得不军管的地步,常态化派出的京营各营,就可以快速响应,军管配给一切物资,防止动荡加剧。
朱翊钧最终准许了这份奏疏,在没有闹出大规模民乱之前,派出京营只负责剿匪,一旦地方有了大规模民乱,快速响应,对地方衙门进行完全接管,甚至进行还田,安抚百姓,减少大规模民乱的可能性。
这是大司寇凌云翼,为了江山社稷,涉及的一整套,以京营为主力的维稳应对策略。
京营是把利剑,出鞘必见血。
朱翊钧结束了年末的最后一次廷议,又开始忙碌了起来,他要去大兴南海子探望墩台远侯的家眷,去看望羽林孤儿,去京营官厂视察,去北大营看望京营锐卒家眷,去十王城接见宗室以示亲亲之谊。
腊月二十七,朱翊钧再开皇极门,接见了外官、耆老、百姓,近千名随机挑选的各阶层的百姓,他们在皇极门左右廊,写下了他们最关切的问题。
廊庙陈民念,丹墀问政典。
腊月三十,朱翊钧接受群臣拜年,正月初一到太庙祭祖,正月初二,皇帝陛下带着上千本民念疏前往了祈年殿修省。
在修省这段时间,朱翊钧要把所有的民念疏看完,即便是解决不了问题,也要做到心中有数。
七日修省,大明皇帝祈雪失败,皇帝顺延了三日,仍然祈雪失败。
京师的空气略显浑浊,霾灾笼罩下的京师,在阳光中氤氲出了一层诡异的紫色,令人感到极度不安。
正月十四日,皇帝离开了祈年殿,下了数道奏疏,要求各地方按照《治蝗疏》对旱灾地区进行治蝗,谨防旱灾向蝗灾演变,并且要求各地官员,严厉督促乡贤缙绅完成当初的六十四年承诺,不在天灾制造人祸。
正月十六日,京营开始派出,第一次派出,派出了十个营,分别派往了辽东、山东、河南、山西、绥远、陕西、甘肃、湖广、江左、江右十个地方。
这些地方因为有驰道,可以快速派出,以较小的代价轮换。
朱翊钧已经准备好了,若是真有蝗灾,他也会学唐太宗李世民生吞蝗虫,以示与民共度灾厄的决心。
没做皇帝之前,朱翊钧觉得李世民生吃蝗虫是在作秀,虽然皇帝愿意作秀,表演给百姓看就已经算是仁德了,毕竟有很多虫豸,演都不演。
但做了皇帝之后,朱翊钧才发现,根本不是作秀,是为了安抚人心的逼不得已。
泰西还能把所有的罪孽都归于神,反正没人能审判神,可大明这边没有神,只能把所有罪孽归咎于皇帝了,皇帝被杀就会死。
为了安抚人心,在蝗灾剧烈的时候,就只能生吞蝗虫了,走投无路的自保之策而已。
朱翊钧做好了生吞蝗虫的准备,并且和礼部沟通了其中的细节,最好让京师百姓也看到。
蝗灾的时候,养多少鸡鸭都没用,因为蝗虫的密度一旦高于某种临界值,就会分泌一种毒素,蝗灾过境,结果只能是蝗虫飞蔽天日,塞窗堆户,室无隙地,数千里间草木皆尽,牛马毛幡帜皆食。
以天命论,这就是对皇帝天命的重击。
“老天爷究竟何意?”朱翊钧站在通和宫御书房门前,抬头看着天空纷纷扬扬的大雪,愣愣的看着。
下雪了,而且很大,下的朱翊钧都有些迷茫,头发和眉毛上都是雪。
他在祈年殿整整祈雪十日,天空万里无云,他把早就准备好的预案放了出去,打算硬抗今年的天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