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6章 朕能教你的只有逃跑

高启愚的话不难懂,官吏是官选官的统治阶级,匠人们是被统治的生产者阶级,就是没有身股,这帮官吏,天然压制匠人。

朱翊钧笑了下,这俩人演技不太行,不如冯保,他们其实就是有些话不太方便说,借着所谓吵架讲了出来。

俩人都不赞同给官吏身股。

“朕听明白了,自少宗伯上疏之时,朕就一直不明白,为何这身股制是官厂改制的关键,甚至是基石,到这里朕算是听明白了。”

朱翊钧看向了凌云翼继续说道:“凌次辅,之前匠人们有了委屈,是不是都找王次辅?”

凌云翼出班俯首说道:“有的时候,匠人们也会跟王建说这些事儿,毕竟王建是文成公的侄子,只不过后来,王建慢慢变了,匠人们就不找他说了,文成公走后,匠人们就只能趁着陛下去官厂,对陛下诉苦。”

王崇古对官厂的管理,人情过重的弊病,在王崇古走后,彻底爆发出来,匠人们诉苦的通道,彻底断绝了,这也是凌云翼接手后,大刀阔斧改制的原因,因为匠人们无处诉苦了。

而且最重要的是,京师官厂匠人还能托大工匠,找王崇古说道几句,这京师之外的官厂匠人,又找谁说去?

过去官厂的规模不大,现在在建的官厂就有五十一座,大明工部直属官厂就高达七十余座,这人情过重,成了官厂扩大的阻碍。

“匠人们对朕说,才能诉几句苦?朕身居九重,一年又能去几次官厂,又有多少匠人,能跟朕说的上话?”朱翊钧颇为感慨的说道:“朕去了,匠人们只会说些好话,生怕说了坏话,被人为难,也就是一些大的冤案,能跟朕说一说了。”

“就依少宗伯所言,改制的事儿,吏部执行。”

高启愚冲锋陷阵,背后是凌云翼的主张,是官厂改制的延续。

“臣遵旨。”申时行见陛下做出了决策,也没有含糊,俯首领命,你高启愚出的主意好,最后功劳还都是吏部的,都是他申时行的功劳,挨骂的反倒是他高启愚。

申时行输了,也不会输太多,作为元辅门生,皇帝的同门师兄弟,在这场百步竞争中,申时行的起点就是九十九步,高启愚的起点是负两百步,被座师开除门庭,不避讳,对皇权大不敬。

所以朱翊钧说他俩在演戏,高启愚捞圣眷,申时行捞功劳。

“陛下圣明。”高启愚见自己赢了,也没得志就猖狂,俯首归班。

“凌次辅,官厂下次改制是不是就是工盟了?”朱翊钧看着凌云翼说道:“文成公心心念念,折腾了四五次都没成,这次匠人们工盟成立后,每次开匠人大会,都把会案送到御前来看。”

“臣遵旨。”凌云翼俯首,回京这么久,他算是看出来,朝局为何这么稳当了,有陛下这个定海神针铁在,什么贱儒都翻不起浪花来。

或许陛下早就看明白了工盟屡次失败的原因,就是王崇古的人情过重,但王崇古还在,这就解决不了。

陛下甚至对官厂改制都有清楚的规划。

朱翊钧看了王家屏一眼,王家屏回京之后,有点恬静了,表现有些平平,其实也不怪王家屏,谁让他的弟子伍惟忠不争气,这段时间王家屏只能在文华殿里隐身了。

“陛下,潞王就藩事宜。”大宗伯沈鲤出班,呈送奏疏,关于潞王就藩的典礼,整个典礼堪称历代藩王就藩规格最高的一次,除了固有典礼之外,还额外增加了祭天、郊祭等等大礼,搞得跟登基大典差不多了。

“陛下,臣以为不妥。”户部左侍郎王一鹗出班俯首说道:“陛下,臣以为此等规格,有些僭越了。”

“这不是挺好的吗?哪里僭越了?”朱翊钧有些奇怪的问道:“这就藩的银子,都是出自内帑,不花国帑的钱,户部不必担心,朕登大位十八年,可没从国帑要过银子。”

朱翊钧还以为王一鹗是为了省钱,但这都是内帑的银子,又不是国帑的银子。

王一鹗也不说话,也不回答,也不归班,就直挺挺的站在那儿,态度明确,就是反对如此高的规格。

文华殿上都有些安静,连沈鲤都没有跟王一鹗辩论,等同于礼部默认了这个规格僭越。

张居正见没人说话,只好出班俯首说道:“陛下,确实有些僭越了。”

“朕,不明白。”朱翊钧更加奇怪,他决定再看看。

张居正对于皇帝花钱是非常赞同的,毕竟圣上节俭这件事,张居正吃了那么多的回旋镖。

张居正深吸了口气再拜说道:“陛下当年登基,国朝多事,就简简单单的办了一下,既没有祭天,也没有郊祭,臣之错。”

隆庆六年皇帝登基的回旋镖,经过了十九年时间,兜兜转转,正中张居正眉心。

“啊?哦,这…”朱翊钧愣了下,怪不得是王一鹗站出来说,王一鹗和张居正有点不对付,毕竟王一鹗是徐阶得意门生,怪不得群臣们一言不发,王一鹗也只敢引出个话头来。

敢用回旋镖打元辅的人,也只有陛下和元辅自己了。

朱翊钧想了想说道:“登基大典,也不怪先生,朕记得当年是高拱主政,都是高拱仗着先帝的威势,要一切从简,都怪他,对,都怪他。”

“臣有罪,谢陛下隆恩宽宥。”张居正欲言又止,最终谢了圣恩。

这事儿还真不怪高拱,郊祭、天坛祭天,真的真的太费钱了,两项加起来,要二十万银了,张居正当时让礼部官员去西山陵寝、天坛、先农坛代祭,省了这二十万银。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