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8章 朕,计穷也
朱翊钧不是初出茅庐刚当皇帝的愣头青,而是一个主政了十九年的成熟皇帝,他对贪腐的态度是有限度的容忍,换成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来,早就杀的人头滚滚了。
朱翊钧的威望也可以做到杀人,但杀人简单,杀人之后,驰道修建,就陷入了困局。
而密疏的制度,一个除了双方不会被任何人知晓,连皇帝身边大珰都不清楚究竟写了什么的制度,是完全的黑盒。
密疏制度,是王崇古这个佞臣献的奸计,但这个奸计,如果皇帝能用好,的确可以避免政治斗争无序的扩大。
皇帝严旨警告了陈至贤之后,陈至贤得皇帝圣眷庇佑,侥幸躲过一劫,京广驰道是否能够如期修建,对陈至贤而言,是一件生死攸关的大事,自然会更加上心。
陈至贤相信皇帝,如期保质保量的完成圣命,他绝对不会有事,因为皇帝从不食言。
在皇帝把京广驰道窝案的尾巴处理干净之后,高启愚的奏疏呈送到了御前。
皇帝下旨让高启愚推荐环太商盟总理事,高启愚推辞了两次后,推荐了一个人选,和高启愚同榜的右都御史赵焕,山东东莱人。
赵焕和高启愚同榜,而高启愚推荐赵焕的理由比较有趣,此人不会和江南仕林同流合污。
赵焕和江南仕林有仇怨,所以高启愚才举荐了赵焕。
这事儿和赵焕的哥哥、弟弟有关,赵焕的哥哥名叫赵耀,在隆庆二年才中了进士,而赵焕的弟弟赵灿在万历二年中进士,赵耀、赵焕、赵灿三兄弟,并称东莱三凤。
万历五年时候,张居正的长子张嗣文参加会试,朝中掀起了一次对张居正科场舞弊的攻讦,在这次攻讦,张嗣文选择了进格物院,不入仕途而告终。
在那次的攻讦中,赵耀、赵灿都被殃及。
兄弟三人都是进士,直接被南衙谏台的言官给饱和攻讦,赵耀自那之后,仕途不顺,而赵灿更是凄惨,被逼迫到了不得不致仕归乡的地步。
东莱三凤只剩赵焕一人,赵焕对江南士大夫的态度从来不加掩饰,张口闭口都以贱儒称之。
高启愚推荐的人选,其实就是他对环太商盟总理事人选的标准。
首先,一定要是北人,最好家里跟海贸没有瓜葛;
其次一定要和江南士大夫们积怨已深,到了一种生死仇敌的地步,才能委以重任;
其三,最好能选骨鲠正臣,日常生活中表现出了较高的道德品行。
这三个标准里,一和二的权重最高,如果不满足第三个条件,也可以任事。
赵焕的确是个骨鲠正臣,不仅仅是他不畏权贵上,而是他很有办法。
万历末年,万历皇帝怠政,曹署多空。
户部、礼部、工部三部只有一个侍郎,兵部尚书、左右侍郎全部空缺,吏部稍微好点,还有赵焕这么一个尚书,但他也是光杆司令,左右侍郎空缺,刑部无尚书,只有一个左侍郎。
六部衙门只有一个尚书。
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全部空缺,只有一个佥都御史,监察御史额员110人,只有21人;六科给事中额员50人,只有11人在职;
赵焕作为吏部尚书,干了个大事,万历四十三年八月,赵焕打算伏阙闯宫!
你万历皇帝不补官,他赵焕这个吏部尚书,就饿死在皇极门前!赵焕打算做比干,显然万历皇帝不想做商纣王。
最终赵焕取得了成功,把京师官员补了许多。
赵焕,算是少有在万历皇帝怠政后,能把万历皇帝逼到补充额员的骨鲠正臣了。
朱翊钧对这个人选很满意,尤其是对高启愚制定的标准非常满意。
高启愚在奏疏里给出了这个标准的理由:浙江巡抚朱纨旧事。嘉靖二十八年,朱纨被逼自杀,倭患自此凶焰滔天。
选北人不选南人,选生死仇敌不选和光同尘,选骨鲠正臣,不选谄媚佞臣,都是为了避免总理事和南方海商尤其是走私海商同流合污。
总理事的职责并不轻松,尤其是当下环太商盟总理事司刚刚成立,很多规矩都要总理事去确立,赵焕是个很合适的人选。
“高爱卿办事,还是很贴心。”朱翊钧看到了备选名单。
如果皇帝觉得赵焕和他高启愚是同榜,所以他才推荐了赵焕,那高启愚还给了三个备选,简在帝心的王谦,高门贵胄杨俊民,以及海带大王姚光启。
这三个人最大的特点是背景。
跟皇帝一起逛青楼(太白楼聚谈)的王谦自然不必多说,杨俊民是前吏部尚书杨博之子,杨博虽然死了,但杨博的人脉还在,杨俊民也不是酒囊饭袋,家业人脉都继承了。
姚光启这个人,他的背景是凌云翼,还有皇帝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