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啊!」
刘伊妃跟他混得熟了,自然是不拿自己当外人。
路宽继续和冯远争闲聊。
「冯老师,你就是在东德学的格洛托夫斯基吧?」
冯远争面色稍霁,有些落寞地喝了口咖啡。
「是啊,一晃也过去好多年了。」
「小路,你说这次我们的电影能获奖吗?」
刘伊妃母女瞬间投来关注的目光,哪个演员不希望自己第一部电影就有所斩获呢?
路宽笑道:「冯老师,电影节这玩意,讲究一个提名靠实力,获奖凭运气。」
「怎幺说?」
冯远争是个戏痴,醉心话剧,对这些电影评奖的内幕远不如路老板了解地清楚。
「当今世界的权威电影奖项评选大致就两种模式,奥斯卡的大锅饭和三大的精英制。」
「奥斯卡是以量取胜,评委多达千人,这里面鱼龙混杂,便于剧组和资方进行公关游说,大大增加了获奖的不透明度。」
「这方面香江的金像奖是类似的,97年的《南海十三郎》为了获奖,在片尾加了一个『全港编剧共勉』的字幕,就是打的人情牌。」
这事儿就跟小学生在试卷最后写「老师您辛苦了」,企图让批卷老师手下留情是一个道理。
关键是还奏效了。。。
那一年《南海十三郎》拿了金像奖的最佳编剧。
「但是坎城、威尼斯这样的欧洲电影节走的是精英化路线,比如这一届的评委是巩莉,相对来讲对于华语电影是一个利好。」
「并不是说她就能堂而皇之地偏袒,而是能在大家势均力敌的情况下不让我们吃亏,或者在中西方有文化隔阂的情况下居中解释交流。」
刘伊妃兴趣大起:「那我们还是有些希望的咯?」
「精英化的评奖模式很考验评委的个人感官,但是有一个偏执的评审会主席也会让人很无奈,冯老师忘了97年的坎城了?」
冯远争一愣,随即苦笑着摇头。
这是一桩常年被华语电影人抱屈的公案。
1997年坎城电影节,王佳卫带着《春光乍泄》参赛,当时巩莉作为坎城历史上第一位华人评委参与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