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 学阀和财阀的雏形

第337章 学阀和财阀的雏形

八月底,剧组给演员们放了几天假。

刘伊妃要去北美跑几天《异域2》的路演,最主要是导演路宽不得不回京两天,参加泛亚电影学院最后的面试和开学典礼。

剧组只有赵飞带着群演拍一些战争场面的戏份,等待他回来检核。

2005年坎城影展,时任电影节评审团主席的路老板在全世界媒体的目光下,宣布成立泛亚电影学院。

包括办学细则、培养方案、校方背景、导师阵容等信息一时间甚嚣尘上。

一年以来,不但是亚洲范围、还有来自纽西兰、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年轻导演、影视行业从业者投递报名邮件。

全球二百多位报名者给学院的官网投递了简历、短片,校方经过层层筛选,这才发现亚洲电影导演后继无人的现象确实很严重。

如果只从亚洲范围内筛选,也许连五个合格的青年导演人才都找不出。

不得已,路宽、张惠军以及东京艺术大学校长平山郁夫、韩国中央大学校长郑云灿等人沟通后;

也是在和东宝株式会社、希杰娱乐的照会下,学院放宽了限制。

不再限于亚洲范围,年龄上也不做硬性要求。

扩大了选材标准,路老板这才又发现不少后世的「好苗子」。

北电办公室里,参与筹备的三国校长和路宽一起,正翻看着第一届泛亚电影学院学员名单。

青年导演手中,第一页就是罗泓轸。

这位现年32岁的韩国导演,去年因为一部黑色喜剧《完美的红鲷料理》崭露头角。

后世2008年第一部长片《追击者》让金允石拿到了青龙奖影帝,新人河正宇一炮走红。

更为出名的是号称韩国犯罪片巅峰的《黄海》,以及魔幻现实主义的悬疑片《哭声》。

再往后翻,韩国竟然只选拔出了这一名学员。

「郑校长,看来韩国国内的青年导演人才也有些断档的意思啊?」

郑云灿还没答话,头发灰白的平山郁夫就操着一口怪异的日式英语:「现在的中日韩,情况类似,中国也就是路桑这样的青年人才问世,不然整个亚洲都有些面上无光了。」

2006年的当下,东亚各国电影市场都经受着好莱坞的冲击,但却表现出不同的产业态势。

韩国第一个向好莱坞靠拢,开始了犯罪类题材的类型片探索。

2000年代初凭藉《老男孩》、《杀人回忆》等作品在国际上崭露头角,但这些成功主要归功于朴赞郁、奉俊昊等中生代导演。

朴、奉二人,换算一下相当于内地张一谋代表的第五代导演,他们的上一代林权泽,也就相当于内地的谢飞,吴天明这种第四代。

韩国年轻导演虽然有一些实验性作品,但整体上缺乏商业片的成功案例,乏善可陈。

日苯电影在艺术片领域依然强势,是枝裕和、岩井俊二等导演在国际上备受赞誉,但商业片领域看不到后起之秀。

鬼子的电影市场都被动画电影和好莱坞大片占据,真人商业片几乎无人问津。

相比之下,中国其实稍好。

原世界线的2006年,国内正处于商业化转型初期,《英雄》开启大片时代,但新生代导演大多还在摸索阶段。

宁皓凭藉《疯狂的石头》崭露头角,但整体上年轻导演缺乏国际影响力。

东亚三国年轻导演的断代和式微,有各自的原因,也有共因。

比如市场导向方面,整个亚洲电影市场都过度依赖商业大片,导致年轻导演难以获得资源和支持。

还有教育滞后,电影教育体系尚未完善,许多年轻导演缺乏系统的训练和国际视野。

再加上文化断层,年轻一代导演在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之间难以找到平衡,作品往往缺乏深度。

这些因素,正是路宽这一世提出的泛亚电影学院项目的意义所在。

也是他在学术上能联合三校,资本上与希杰、东宝共舞的深层次原因。

因为他能给大家带来利益。

对于东亚三校,各位校长都不奢望能培养出路老板这样的、被寄予下一代的亚洲黑泽明的厚望的天才。

但是培养出一些合格的类型片、商业片导演总算不是痴心妄想吧?

电影学院也是这个产业链上的一环,他们没理由不支持。

而对于东宝、希杰来说,能手握一个类型片大导演,也是在电影投资这种极度不稳定的产业中,最大的盈利保证。

就像希杰娱乐后世押宝的奉俊昊。

众人继续翻着手里的名单,日苯导演也只有一名滨口龙介。

现年28岁,东京大学文学专业毕业,曾师从知名导演黑泽清。

这位导演最突出的优势就是编剧能力强,他的电影大多是自编自导。

后世他还参与编剧知名导演黑泽清的《间谍之妻》,展现出他对历史题材和电影影像定义的谙熟,后世凭藉《驾驶我的车》获得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

中国学员有两名,今年刚刚从北电毕业的导演系毕业生陆阳,自编自导了一部十五分钟的武侠默片报名,还请了同出于北电的老学长徐昊峰参演。

陆阳也是后世《绣春刀》系列电影的导演。

很显然,路老板选择他的原因,就是让他把逐渐式微的中国武侠片的名片捡起来。

如同他之前在北电和七君子论战所述——于电影一途,类型片是文化输出的最好工具。

另一位算是小小地走了个后门:《历史的天空》剧组的制片副主任郭帆。

原因不言自明,无需赘述。

问界的嫡系导演中,宁皓在喜剧片、系列片的路上狼奔豕突;

薛晓路以女性导演的细腻视角创作出一部部青春爱情电影;

陆阳和郭帆就是他给自己和问界培养的又两个类型片大手子,也是基于未来的文化输出的人才储备。

8月30号上午十点,北电校务会议室,针对四名亚洲学员,两名欧美学员的第一届泛亚电影学院面试开始。

所谓面试也就是走个过场。

因为前期招生和报考是以简历加短片的形式。

为防有人「捉刀代笔」,由路宽、周星池、诺兰、朴赞郁、吕克贝松、是枝裕和等六位导师;

以及张惠军等三位大学校长组成面试小组,对最后的入围者进行考察。

在专业导演面前,捉刀代笔的人是藏不住马脚的。

很简单地问一些他们自己提报的短片中的叙事逻辑和镜头语言的深意,不懂的人一试便知。

第一位面试者是来自BBC的纪录片摄影师加雷斯·爱德华兹,现年31岁。

他在后世以极低成本《怪兽》惊艳影坛,擅长结合实景与特效的沉浸式大片,有《哥斯拉》、《星球大战外传:侠盗一号》等作品。

「各位导演好!」加雷斯文质彬彬的气质和一脸络腮胡的粗犷形成鲜明对比。

擡眼看去,在座的各位成名导师让他有些微微失神。

路老板节省时间,直接发问:「加雷斯你好,请确认报名短片《阴谋》是你自己所拍。」

「是的,路宽导演。」

「好,讲一讲短片中环形叙事的思路、以及第十二分钟男女主角的交叉蒙太奇的用意。」

「是,导演。」

纪录片导演出身的加雷斯语言风格简洁,叙事语速平稳,不出意外地顺利过关。

第二位学员名叫尼尔·布洛姆坎普,后世2009年以伪纪录片风格的《第九区》提名奥斯卡最佳影片,以低成本科幻片奠定国际声誉。

诺兰对他很感兴趣:「尼尔,你现在温哥华从事视觉特效工作,为彼得·杰克逊团队制作短片?」

「是的。」

「好莱坞的机会也很多,怎幺会想到来我们东方的电影学院?」

尼尔摊手:「亚洲电影市场的潜力一直六大的共识,华纳在中国兴建影院、新闻集团的合资公司入股中国电影公司。」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