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5章 小刘:温暖你极致的孤独

而日军暴行的广角畸变构图,则延续了《现代启示录》的战争癫狂美学。

在伊拉克战争争议未散的2008年,影片对暴行的揭露,堪比《卢安达饭店》的即时性控诉。

小刘看得心花怒放,有些构图和镜头语言的解析她不大懂,但大体上是褒是贬她总是看得出的。

翻页是德国的《明镜周刊》,这个神经刀的东大老黑子这次倒还算老实,应该是柏林影展官方或者科斯利克给打了招呼。

毕竟路老板是电影节主席亲自邀请参展,作为东道主不要太过分,想黑5月到坎城去黑,随便。

《明镜》打了3.6分的高分,影评也比较中立:

《拉贝日记》的镜头如德国表现主义般阴郁,而日军屠杀的快速剪辑则像《战舰波将金号》的暴力蒙太奇。

路宽将张纯如塑造为「东方的安妮·弗兰克」,却在柏林放映时遭遇右翼记者的刁难。

这恰似1968年德国学生对《奥本海默》的抵制。

影片在默克尔总理强调历史责任的语境下,成为检验欧洲对亚洲战争罪认知的试金石。

小刘喝着热茶,再翻页突然眼前一亮,是《视与听》和《电影手册》,这是世界公认的两大电影权威媒体。

从2002年的《爆裂鼓手》开始进入国际影评人和专业杂志的视野,这两本杂志对路老板的褒贬不一。

《视与听》语言风格精准,批评立场多元、宽容一些,拒绝极端化的价值判断,通常会对电影作为文化现象的历史、社会、美学多重解读。

譬如给《返老还童》的影评就赫然一副历史长卷似的剖析,甚至把导演路宽在某些关键节点的避讳,如66年以后李明在国内的发展情况做详细介绍和补充。

如果要给《视与听》一个评价,这本杂志是冷静的旁观者与系统的阐释者。

但另一本英国的《电影手册》不同,国内的朱大珂等体质内影评人,就是这本杂志的忠实舔狗。

在西方电影思潮刚刚传入中国,还没有被观众熟知、了解时,朱大珂、李劼等文艺工作者凭藉得天独厚的条件,掌握了电影新浪潮的先进概念,开始极富优越感地评价内地电影。

从他们对谢进的批评力度、角度来看,这部《电影手册》自然是极端化的影评代表。

它的风格是「非黑即白」,唯作者论,即电影导演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

如果要给《电影手册》一个评价的话,这本杂志应该叫热烈的参与者与激进的颠覆者。

既专业,又极端。

因此路老板出道至今的五部电影,除了《小偷家族》和《返老还童》获得了大力褒奖。

其余商业气息较为浓烈的《异域》、《塘山》它根本连评价的兴趣都没有,太不入眼。

包括这部《历史的天空》,又一次引来了《电影手册》的贬损,措辞非常严厉。

辛辣的评价,看得刘伊妃极为不满——

路宽的《历史的天空》是一部被「正义」绑架的电影,它沉溺于历史的悲情叙事,却牺牲了电影作为艺术的纯粹性。

影片以张纯如的视角切入金陵大屠杀,这本可以成为一部震撼人心的作者电影,但他却选择了一种近乎煽情的多线叙事,将历史档案、幸存者证词、国际友人抗争粗暴地拼贴在一起,形成一种道德说教的蒙太奇。

他曾以《返老还童》展现过对时间与记忆的诗意探索,但在本片却沦为历史的「复读机」。

影片的镜头语言毫无创新,而张纯如的「真相追寻」则被简化成一场情绪化的表演。

路给我们这样一种感觉:

他似乎害怕观众「看不懂」历史的残酷,于是用大量特写、慢镜头、煽情配乐强行制造共情,这种手法与好莱坞最廉价的「苦难奇观」无异。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本片的亮点之一,年轻演员Crystal的投入值得肯定,但角色本身缺乏真正的心理深度。

她在采访幸存者时的沉默凝视,以及书房崩溃撕稿的肢体语言,展现了一种近乎方法派的沉浸感。

如果路能像她一样克制,而非沉溺于道德宣泄,这部电影或许能成为真正的杰作。

或许,我们可以这样评价《天空》:这不是一部坏电影,却是一部「懒惰」的电影。

以上为本刊影评,另附笔者深切的思考和感慨:

这位被寄予厚望,被马丁·斯科塞斯、山田洋次、张一谋、史匹柏等人推崇,连伯格曼都认可的天才,似乎已经沉沦在庸俗的商业和政治叙事中。

这是可悲的。

我们何时才能见到下一个电影大师?

「谬论!除了夸我的地方都是谬论!」

刘主任如是说。

她看得有些累了,斜倚在凯宾斯基酒店套房的丝绒扶手椅上。

再翻页突然发现《视与听》的3.8分高分,和刚刚《电影手册》几乎不及格的2.9分形成巨大反差!

于是又兴致勃勃地字斟句酌地看起来,只要是夸洗衣机的,她都要从头看到尾,心里舒坦得紧。

只不过,《视与听》总编尼克詹姆斯亲自撰写的影评,仅一个标题就叫刘伊妃看得皱眉沉思起来。

孤独者?

小刘看了看署名总编的詹姆斯,总不好就这幺草草地说他是个草包。

可这骇人听闻的标题是几个意思?

这位主编詹姆斯确实不是草包,相反是位电影评论界的领袖。

他在毕业于牛津大学,做了十年的《视与听》的总编。

在这十年里,他策划的每十年一次的「影史百大影片」成为电影界最具权威性的榜单之一,《视与听》也成为了电影界的圣经。

刘伊妃放下茶杯,觉得这位詹姆斯总编的视角有些独特。

从15岁起,越是走近他,小刘就越发能察觉到他身上那种莫名的疏离。

和整个世界的疏离。

一直到听过他口中的「别人的故事」,已经沉沦在爱河中的她,才隐隐地察觉到这种疏离的来源。

现在摆在眼前的这份影评,显然和她的有些第六感有些不谋而合。

一直渴望真正走进他内心,彻底看懂这个灵魂的少女,开始沉下心,细细地咀嚼这段给她带来灵感的文字。

——

《孤独者的史诗》——路宽电影中的存在主义困境与救赎。

路,这位来自东方的导演,在横空出世七年以来,被广泛认为是最有可能成为下一个「电影大师」的亚洲人。

我从2002年开始看他的电影,从《鼓手》到《天空》,昨夜写影评时才猛然惊觉!

我看到了一个把自己隐藏在胶片背后的、极致孤独的灵魂。

路的电影宇宙始终萦绕着一种深刻的孤独感。

这种孤独既是角色的个体命运,亦是时代洪流中无法回避的生存隐喻。

从《爆裂鼓手》中少年鼓手在近乎自毁的练习中对抗世俗平庸,到《小偷家族》里边缘人用偷窃构建的畸形温情,他的镜头始终凝视着那些被主流叙事抛弃的灵魂。

在其国际声誉崛起的《异域》与《返老还童》中,孤独更升华为一种哲学命题:

刘伊妃饰演的角色在机械怪兽与时空悖论中孤身突围,恰似库布里克式凝视下的人类困境;

而《返老还童》里逆生长的李明与露西的错位爱情,则通过过曝画面与倒转时钟的意象,将孤独凝固为时代的灼伤感。

他很孤独,也很会诠释自己的孤独。

路对孤独的视觉化呈现堪称教科书级别。

《异域》中,刘伊妃与收割者机器人对峙时的广角镜头,将她的渺小置于钢铁巨兽的阴影下;

《返老还童》养老院场景的对称构图,让衰老与童稚在同一画面中撕裂出生命的荒诞。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塘山大地震》里,周讯饰演的角色在废墟中徒手挖掘时,电影用长达90秒的手持跟拍,让她的孤独与坚韧在摇晃的镜头中具象化。

这种技术精确性使得孤独不再是抽象情绪,而成为可触摸的影像实体。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要发问,为什幺他的孤独如此深邃而锋利?

这种孤独不是简单的离群索居,而是一种近乎生理性的存在状态。

就像皮肤下多长了一层神经末梢,对世界的触碰都带着过载的痛感。

——

詹姆斯写到这里有些不能自抑地叩问,刘伊妃也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