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从《球状闪电》立项说开去

至少对于逝者来说,是符合谢进导演生前所愿、所想的。

首先他和路宽是志同道合的忘年交。

官面上,路老板本人是东大正协委员、导演家协会副会长、广播科学研究院高级顾问、泛亚电影学院院长、《电促》立法咨询委员会主任。

行业中,他是内地电影工业化的扛旗者、欧洲三大奖项上和张一谋平齐的青年导演、北平奥运会开幕式总导演、国内最大文化产业公司的领导者。

有了路老板的加入,这个治丧委员会就是党正机关、行业机构、文化人物俱全的综合体,牌面和行业逼格拉满。

小两口调整心情回到包间,今天的宴席很快也圆满结束了。

刘伊妃爷爷奶奶当年都是精忠报国的老革命,建国后一直在江城医疗系统工作,均于1983年离休。

二老对路宽这个孙女婿的立场和面貌颇为激赏,又一直摩挲着孙女的手感慨她幼时的可爱,祝福一对小儿女往后生活和美。

众人作别离开,小刘要去人艺继续排练,在公演后进组《山楂树之恋》,在车上问起路宽刚刚临行前的细节。

「爸爸跟你讲了什幺?」

路老板一本正经:「跟我说,如果婚后你不听话要好好管教,以振夫纲,绝对不能惯着你!」

「好好说?」小美女的青葱玉指抚上了洗衣机的大腿,威胁之意已经昭然若揭了。

最⊥新⊥小⊥说⊥在⊥⊥⊥首⊥发!

「他老人家要做大官了。」

小刘笑道:「原来我妈说的是真的啊?」

「组织找他谈话,他自己有些犹豫不决,找我聊了聊。」

安康作为驻法教育一等秘书,本职工作兼具外交官的专业性和教育事务的特殊性,在分管的教育和文化领域,这几年是有突出贡献和亮眼表现的。

这一切同他的女儿、女婿脱不开干系。

2004-2005年的中法文化年,为了对抗彼时势大的周军、华艺的黑料攻击,刘伊妃在法国巴黎搞的汉服秀直播反响热烈,促进了两国文化的深度交流。

随后大使馆又以此为基底推行了诸多文化交流项目,如东方美学讲座、中法电影展映,以及作为安康本职工作的「中法影视人才交换计划」,不一而足。

最出彩和让领导激赏,体现泱泱大国外交家气度和能力的,莫过于今年巴黎火炬传递期间的「乱势出英雄」名场面。

孔子学院院长合理利用《抡语》,遏制恶徒暴行,保护残疾人火炬手的轶事风传。

路宽讲起刚刚老岳父的疑惑:「他现在有几个可能的选择,要尽快确定,然后再努把力。」

「一个是外交系统内部的晋升,从现在的正处到驻法参赞这样的副司,或者是国际司副司之类。」

「第二个跨系统到他熟悉的文化和教育领域,譬如教育部的国际司、对外文化联络局等等。」

「其实最有实权的选择是沿海对外开放城市负责外事的副市长、外事办主任之类,不过我劝他放弃这条路。」

刘伊妃疑惑道:「为什幺?我都能看出来第三个选择最诱人。」

「学者不一定适合到地方去。」路宽笑道:「况且我有私心,我希望他在外交战线继续发光发热,这和问界未来的出海战略是吻合的。」

「我最希望他能到美国去,也给出建议了,就看他老人家自己的选择。」

小刘雀跃道:「那好啊!我们也经常往返两地的,见面的机会就多了。」

路老板笑笑没有答话,有些对于未来局势的担忧,现在说起来有些太早。

老岳父现在赴美工作积累资历,谋求本体系内的晋升,未来能不能成为臂助实属未知,好在他的「黑海计划」应当可以保自己这几年无虞。

建议给出,路宽也渺渺地提了一下未来东美关系的发展走向与文化交流情况,现在就看安康自己的想法和计划了。

如果有需要,他说不得也得去拜访一下身上担子更重的刘领导。

中国文化语境下的婚姻,从来都不只是两个人的结合,既是情感的归宿,也是社会关系的重构与资源的整合。

路宽对刘伊妃舅舅和父亲未来发展的关切与联系的加深,本质上是一种基于婚姻信任的长期布局。

阿飞送刘伊妃到了人艺,再折返和路老板一起到公司处理工作,主要是《球状闪电》的前期准备和其他商业庶务。

譬如IMAX和4K大屏的建设、视频网站版权工作的推进、问界体系内微博、视频等模块和移动互联的结合等等。

距离进组《山楂树》还有两周时间,在此之前要他要料理完这些琐事,随后就要迎来自己久违的导演工作了。

不过说起来,和老谋子的这次合作也是一次切磋积累的机会,他的监制身份甚至是要压过演员身份的,两位师兄弟届时少不了亲切交流。

2008年这一年的9月,似乎还在延续全年的新闻消息爆炸局面。

除了路刘婚讯和刚刚发酵的谢进导演去世外,10号下午问界官方又宣布了一则业内的重磅消息。

路老板的下一部电影《球状闪电》备案审核通过,业已正式立项。

之所以没有召开新闻发布会,是因为还在做包括勘景、特效技术、剧本改编在内的前期准备工作,很多信息不便泄露。

其中,特效清单已经由补天映画提交进行预算批覆,首批涉及的技术引进和设备进口金额,已经高达2000万美元。

还有其他的物理特效开发、军事装备还原、实景勘测搭建、特殊道具制作等,都是决定科幻电影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可以说,科幻电影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是构建观众信任感的基石。

说得夸张些,镜头扫过量子对撞机的环形轨道,观众要能下意识注意到钛合金接缝处的氧化痕迹;

当演员操作虚拟界面时,指尖与全息投影的交互场景必须与设定年代的技术水平严丝合缝。

上一世小破球开发期间,为了为还原小说中的「重工业质感」,郭帆团队用了最笨的方法:跑遍全国重工厂。

最终用青岛机车厂的废弃涡轮改造了发动机核心部件,把冀省钢厂的热轧钢板切割成太空舱骨架。

包括李光洁重达80斤的军用外骨骼重,18个航空铝关节需6人用电钻装配1.5小时,询价纽西兰维塔工作室需要300万美元制作全套装备,最终是团队自己咬着牙复刻了下来。

包括200吨硅胶浇筑的东方明珠塔,2200个特效镜头租用了3000台伺服器连续运算了9个月完成CG渲染等等。

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球状闪电》立项的消息被业内媒体报导、转载,一大票有门路的娱乐圈男女演员已经开始构思接触的机会了。

就算剧本暂时没有出台,书中的人物原型总是在的吧?

但不同于其他走后门要角色的剧组,所有人都知道路老板是不缺钱、不怕事的主儿,所谓的找关系接触,也是建立在自我评估可以胜任某角色的基础上,看能否托人混个脸熟。

后面哪怕是像之前的《异域》一样试镜也好,总归能占据些先发的优势。

时隔四年,国内终于又有一部科幻电影要问世了,这也是路宽为自己提出的电影工业化路线的最好注解。

但这则消息带来的直接影响,无异于让刘慈心等人的小说稿费和出版物销售业绩有了一次暴涨。

蓉城《科幻世界》杂志社连夜加班,主编姚海军盯着实时订单数据屏喜不自胜,办公室中关于「单日加印」、「库存告急」等事项的沟通络绎不绝。

这波狂潮始于路宽团队宣布将刘慈心《球状闪电》搬上银幕的次日,随即当月《科幻世界》销量飙升至28万册,创下自2000年后的最高纪录。

北上广报刊亭前,很多中学生排队抢购最新一期杂志,封面上「《球状闪电》电影启动」的烫金标题在阳光下灼灼刺目。

更多的是业内的小马奔腾、澄天、华艺、鹰皇等公司,都在内部沟通科幻电影的试水和制作可能性,各路版权询价的电话打到了《科幻世界》出版社和小说作家处。

这简直是这些常年收入平平、有的甚至在为爱发电的科幻作家的福音了。

当然,是谁带来的这一切,行业内心知肚明。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