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铭指着非洲草棉:「这玩意儿呢?」
朱国祥说:「草棉也分多年生和一年生,吐鲁番草棉就是一年生。优点是生长周期短,而且抗旱耐操,缺点是产量极低,棉花纤维也很差。你自己仔细观察就知道,草棉的棉花质量,远远不如旁边的树棉。但这种草棉也有用处,可以用来做杂交实验。」
朱铭又问:「这几年生的树棉,一年内能开花吗?」
「能,但就目前来看,生长周期还不够短。而且这东西要长两三米高,太吃养分和水分了,」朱国祥道,「我需要再培育一下。又或者打下西南地区,寻找花期更早的矮化品种。」
朱铭问道:「这两株棉花,是从哪儿弄来的?」
朱国祥说:「树棉来自淮南,应该是从南方传过去的。草棉来自山东,应该是沿着黄河传播到山东的。但种植面积都不大,只在个别州县比较兴盛。」
朱铭嘀咕道:「元朝专门设立了木棉提举司,命令全国百姓广泛种植木棉。以前我还很纳闷儿,木棉树那幺高,元朝难道让全国种树收棉花?现在想来,元朝推广的木棉,应该就是树棉。而且当时树棉还很高,至少两米以上,还没有得到矮化。而且,朱元璋也是下令推广木棉,此木棉非彼木棉也!」
「如果真是这种记载的话,」朱国祥猜测说,「那幺在元代和明朝初年,树棉有可能还未矮化。是在朝廷的大力推广下,百姓在留种的时候,不断优选开花早、花朵大的做种子。一代又一代优中选优,树棉开花越来越早,花朵也越来越大。而这又加重了树棉的生长负担,于是植株变得越来越矮,如此才能保证养分的供应。」
朱铭笑道:「那就大面积推广呗,全民种植起来,比伱一个人培育快多了。」
「也对,但不能立即下令,否则会劳民伤财,」朱国祥说道,「应该先弄来树棉种子,在各省选取一两个州县,派遣劝农官去小范围试种。根据当地的气候情况,不断调整具体的种植方法,并尽量选育优质棉种。几年之后,再把各地情况汇总过来,选最适合种植的区域,进行针对性的推广种植。不适合种棉花的地区,就别胡乱推广了,否则不知得害苦多少百姓。」
朱铭哈哈大笑:「元朝和朱元璋,就是你说的那样,在全国搞粗暴推广,让某些省份的百姓苦不堪言。就我所知,明代有三个地方,棉花种植面积最大。一是山东,二是江南,三是湖广。至于湖广,究竟是湖南还是湖北,这个我就不清楚了。」
朱国祥说:「我还问了棉纺织技术,非常原始粗糙,相关的纺纱机和织布机也需要发明改进。」
朱铭心里特别高兴,由衷拍马屁道:「还是朱院长牛逼啊。换成普通穿越者,面对两三米高的棉花,估计都以为自己找错了,多半会打造舰队跑去印度苦寻。」
这些年,朱铭便是如此想的,他一直想去印度找棉花。
「放在热带地区,各种条件满足,再进行精心照料,这种棉花能长五六米高。」朱国祥突然来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