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揽胜和黔国公沐昌祚谈了三次,沐昌祚教他哪些能说,哪些不能说。
「好的,我会如实禀报陛下。」俞良史以为刀揽胜要谈朝贡贸易,看在精绝盐矿的面子上,大明可以和寮国通商,但是这次谈的是并入,这就不是他一个少卿能够决定了。
很快,俞良史就把寮国的请求,写成了奏疏,奏疏顺着通政司进入了内阁,内阁阁臣们经过了讨论之后,写好了自己的浮票,送到了通和宫内。
张居正和王崇古被皇帝宣到了通和宫御书房面圣。
「不必多礼,坐下说话。」朱翊钧刚刚从北大营操阅军马回到了通和宫内,就看到了刀揽胜的请求。
「诸位阁臣的意见,朕都看了,四位阁臣四种意见,礼部支持,户部反对,刑部恭请圣裁,元辅保留意见,这又是一次意见不一致。」朱翊钧坐在了龙椅上,看着面前的奏疏笑着说道:「元辅说说反对的理由吧。」
张居正的沉默振聋发聩,他的保留意见往往都是反对。
张居正也不藏着掖着说道:「无用之地,不能为了赢而赢。」
「眼下这种关系,就正合适,寮国的精绝盐只能卖给大明,他也没地方去卖,大明提供一些安全保证,就可以让寮国俯首称臣,没必要并入,这不是个划算的买卖,若是并入,王化寮国,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绝对不可计量。」
「开疆拓土为天功,但有些地方,看起来是天功,实际上夺下之后,不过是好大喜功。」
「臣以为海上才是大明应该着眼的长远目标和利益所在,有这种规模的投入,不如夺取锡兰(今斯里兰卡),这是西洋上重要的支点,也是果阿总督府的首府。」
张居正直抒胸臆,在这件事上,他就是精算之风的贱儒,阻止皇帝因为好大喜功兼并领土的打算。
朱翊钧看着御书房里挂着的硕大堪舆图说道:「先生讲的很对,王化哪有那麽容易,太祖高皇帝令中山王徐达领兵收复秦岭以北,所到之处皆批左衽,华夏衣冠不复,汉文汉字不行,无诗书,无礼乐,更无教化可言,中山王攻破北衙,燕云之人,不知汉唐。」
最⊥新⊥小⊥说⊥在⊥⊥⊥首⊥发!
燕云之人不知汉唐,就是燕云十六州不属中原,已经四百多年,这里的人甚至不知道有过汉唐之盛,以胡人走狗爪牙为荣。
「缝缝补补两百年,大明原来这两京一十三省,才又变成了汉家江山。」朱翊钧看着堪舆图愣愣的出神,有时候朱翊钧就在想,没有朱元璋,没有大明,中原会怎样。
再有个几百年,是不是连汉字都会失传,璀璨的文明之火,熄灭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汉字的传承一旦断绝,所有的一切,会不会如同印加古国的壁画丶石刻一样,再没人能够理解其内涵。
「先生,若不是因为开海,航海船业丶观星的技术发展了,先生是不是也要舍弃朝鲜呢?」朱翊钧问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如果没有万历开海,朝鲜的结局,是不是再立个朝鲜王室。
毕竟没有足够的海船,朝鲜地方,光靠陆地运输,实在是有些得不偿失了。
「那也不能让倭寇上岸。」张居正十分明确表示了自己的意见,倭寇打朝鲜,大明一定要将倭寇赶下海,让倭寇上了岸,大明就是万世罪人。
至于朝鲜,原来啥样还啥样,没矿也没田,要那片地作甚。
这一切的原因,都是统治成本,某种程度上而言,张居正是支持从仁宣时期开始的收缩和弃地,因为统治成本高昂,现在不一样了,统治朝鲜的成本低廉,甚至连倭国都可以收入囊中。
海运成本远低于陆运,这就是张居正的逻辑,也是现在张居正反对兼并寮国的原因,寮国是个完全的内陆国,没有出海口,大明对寮国的利益,就只有精绝盐,现在的关系就刚刚好。
「次辅以为呢?」朱翊钧看向了王崇古询问他的意见。
「恭请圣裁。」王崇古没有明确表达自己的意见,还是那个态度,皇帝说了算。
对于工党而言,精绝盐很重要,但对于是否兼并,王崇古态度就十分无所谓了,他和礼部的想法有点像,并入也不是什麽坏事,就是名义上并入,实际上和木邦府丶勐养府一样共管,慢慢改土归流,慢慢王化。
再有两百年,基本也就消化乾净了。
「让寮国并入大明,算是朕的功绩之一了,日后也有话对列祖列宗说。」朱翊钧看着堪舆图摇头说道:「赢一下也无妨,就是拿个宣称。」
朱翊钧做出了最终的决策,并寮国入明,为大明万民提供一点情绪价值。
在实际行政上,寮国府和木邦府丶勐养府一样,名义上是郡县之地,但实际上,还是三宣六慰的基本统治框架,军事丶经济丶文化丶政治羁縻。
朱翊钧笑着说道:「这其实也是寮国要的,他们受夹板气,缅贼不高兴了揍他们,安南人高兴了也揍他们,甚至连倭寇都跑去让他们朝贡,受这麽多气,不如直接投明,寮国要的是安全,要的是安定。」
「大明有巨大利益在寮国,精绝盐矿,大明一时半会儿也找不见,矿场在,敌人来犯,大明肯定不能坐视不理,总归是要出力,有个名分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