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兵领正营三个,九千人,为野战主要军事力量;
副总兵领奇营一个,三千人,最是精锐,为主力侧翼,战场上起到了保护侧翼、一锤定音的作用;
两名参将领援兵营一个、游击营一个,共计六千人,在防区内机动堵漏,就是填补漏洞,随时策应主力行动;
最后备御领备御营三个,九千人,负责守卫关隘、屯堡等地,不负责野外作战。
一镇三万军,九镇二十七万职业军人,就是戚继光的最终构想,哪怕是一百万军,也实在是太多了,太耽误农桑工生产了。
大明处处都缺人缺的厉害,而九边两百多万军不军、民不民的乞丐军,实在是有点太浪费人力了。
戚继光站在天下堪舆前,长长的指挥棒点在了莫斯科、维也纳、君士坦丁堡的位置,开口说道:“随着火器的大规模列装,大明在万人这个规模上,是不可战胜的。”
“不客气的说,如果能解决后勤问题,我大明部署两万军到乌拉尔山以西,可以一举击垮罗斯国、神圣罗马帝国和奥斯曼。”
之所以要做出这样的军事单位的调整,其目的主要是加强边军的作战能力。
张居正眉头紧蹙的看着戚继光规划的京营、水师、九镇规划,摇头说道:“戚帅,你这个想法很好,方方面面都很好,但唯一的问题是,再有安史之乱,该当如何?”
“京营在,安禄山史思明加在一起,岂是京营对手?”戚继光理所当然的说道。
安禄山能闹出那么大的动静,还不是因为大唐长征健儿在西域不在关内,但凡是李隆基手里有一支可以野战的强军,安史之乱不会闹到那般地步。
张居正听闻,继续说道:“所以,这一整套的军事体系,其实是以京营为核心而构建。”
“然也。”戚继光点头说道。
精简人事,同样的投入,更强的战力,看起来是裁军,其实是振武,唯一要担心的就是边军太强可能会造反的问题,但只要京营足够强横,边镇就不会藩镇化。
这一整套军事体系构建,都是建立在京营强横的地步。
“那就是了,陛下,臣不认同戚帅的强边之策。”张居正俯首说道。
大明国祚两百年,京营起起落落了数次,跟着太祖太宗皇帝征战南北,强大过,解散过,重组过,但自武宗之后,就慢慢衰弱了下去。
戚继光满是疑惑的看着张居正,他甚至没听明白张居正话里的逻辑。
“朕听明白了。”朱翊钧笑着说道:“先生觉得京营强横是一时的,一旦遇到了京营衰弱,边军强横,那大明就变成了晚唐。”
“陛下圣明。”张居正再拜,皇帝陛下果然听懂了他在说什么。
万历维新的京营是个奇迹,是陛下以十八年如一日辛苦创造出来的奇迹。
这个奇迹,能否在陛下走后,延续下去,没人能知道,边方糜烂就糜烂吧,总归不会闹到藩镇割据的地步。
“臣欠考虑了。”戚继光愕然,才赶忙俯首请罪,他有点想当然了,这也不怪他,谁让京营现在如日中天?
大明边军糜烂这么多年,显然是刻意为之,而不是缺乏振武良策。
“这个从长计议吧,先将边方有名无实的军兵转为民籍,让他们安心农桑为宜。”朱翊钧准许了奏疏的一部分。
裁军是是一定要裁的,但是否将九边精简成戚继光说的营兵制,得从长计议。
军屯卫所制度已经衰弱,从战争的主体退化到了兵源的地步,而戚继光提出的营兵制,是最好的取代办法。
戚继光这套营兵制是总结,其实从嘉靖虏变之后,营兵制就已经出现了。
不过是以客兵、私兵、家丁兵的方式出现,比如李成梁的三千家丁,比辽东七万军还能打;比如大同总兵马芳就有两个标营,全是骑兵万人队。
但真的走出那一步,对于朝廷而言,是个艰难的选择。
要保持京营的绝对忠诚绝非易事,一旦皇帝觉得京营有了威胁,就会联合文臣压制武勋,慢慢削减京营的实力,边军一样糜烂也就罢了,京营弱边军强横,干弱枝强,自立山头,结果就是藩镇化。
这一点,在明朝晚期,尤其是在辽东藩镇化后的关宁铁骑,表现格外突出。
其实到了清末,随着八旗子弟战斗力持续衰弱,清廷也要面对这样的问题。
“能不能把全军打造成上报天子下救黔首的铁军?”朱翊钧提出了一个解法,只要把边方营兵制,打造成和京营一样的圣堂勇士,那就不必担心什么边方藩镇化的问题了!
朱翊钧提出了一个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戚继光认真想了想,指着堪舆图上莫斯科的位置说道:“陛下,要不看看莫斯科?”
大明大将军、奉国公戚继光,仔细权衡之后,认为打下莫斯科更简单点。
张居正面露笑意,戚继光和他当初一样的窘迫,他讲筵的时候,总是让陛下看看《帝鉴图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