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3章 穷民苦力,对朝廷真的还重要吗?

第973章 穷民苦力,对朝廷真的还重要吗?

大明特别讲出身,官场最为明显,举人、三甲同进士出身,二甲进士出身,前三甲都有不同的职业天花板,出身就是门槛。

而门槛这个东西,没有别的办法,只能一刀切。

你考上了就是考上了,考不上,满腹经纶,你也不能参与到权力的运行之中,林辅成就是有天大的本事,他也不能参与到权力的运行之中,只能提供一些调研的结果给陛下做参考。

京师四官厂,身高五尺,就是一个硬性门槛,目的就是为了筛人,不分男女,要进官厂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只能用这种方式剔除掉一部分的人。

在这个吃饱饭都难的时代里,五尺身高,其实筛选的还有家境,颠沛流离、没有田产的百姓之家,根本养不出五尺身高来,算是最大限度的杜绝了游堕之民混到官厂之中。

而保举制,则是增加犯错成本,一人犯错,要跟着领罪,甚至祸及家人,匠人们跟着一些纨绔子一起做恶事,就要掂量下,保举你的叔爷会不会跟着一起出事。

“保举,各把头、会办、代办、总办,不准荐人,如实在有情面难推者,准其往异地他厂转推。”冯保解释了下这个保举制的前提条件,官厂把头以上,不得保举,若实在抹不开人情,放到异地他厂。

比如王崇古推荐自己侄子,那就放到别的官厂,而且是异地,这也就最大程度上避免了王建案的发生。

这个远行几乎等同于生死离别的年代,远行他地,就为了一个官厂的匠人身份,实在是有些得不偿失了。

“笔试严格,若是在工坊内,则要的不严,若是要做账房,则需要善珠算,精书法,笔试在户部,口试在吏部,需由户部吏部官押,才可进厂。”冯保又介绍了双试制的具体情况。

官厂有些部门是吏员身份,比如账房,比如人事,比如仓库大使等等,这些吏员考试不在官厂内进行,而是在户部、吏部。

这些制度,都是为了保障官厂不脱离朝廷的控制。

凌云翼和高启愚都是很严谨的人,他们设计的每一步,都有自己的目的,为的就是让官厂从人情转向制度,让官厂真正成为大明朝廷的财源,源源不断的为大明革故鼎新提供银子。

万历十八年末,户部完成了年度大计,岁入折银为5700余万银,比去年多了320万银,今年增长低于户部的预期,按照户部的预期,今年岁入应该超过6000万银。

“今年田赋折银为1030万银,比之去年的1358万银,减少了328万银,今年水旱不调,朝廷对受灾各处蠲免田赋,绥远、山西、陕西免七成,北直隶、河南免三成、山东两成、其余地区各免一成。”

“今年商税为4658万银,相比较去年的再增六百万银,商税超过了总岁入的八成,如此高速增长,一为海贸,二为焦煤官营,三为烟草,尤其是烟草今岁入账310万银。”张学颜把大计的账本递给了所有的廷臣。

自从有了东交民巷监狱里那些进狱系人才后,户部终于可以每年年末把大计做完,对陛下进行汇报。

“大司徒,朕记得万历十五年的田赋,是1500万银?”朱翊钧坐直了身子问道。

“回禀陛下,万历十五年是1542万银,商税为3658万银,总计5200万银,也是商税首次超过岁入的七成,田赋最高是万历十二年的1653万银,自此之后累年降低,今年是减免田赋最多的一年。”张学颜作为帝国的账房先生,对于帝国财税了如指掌。

三年时间,田赋降了五百万银,几乎等同于嘉靖年间一年的岁入了,先帝皇陵都不太适合作为计量单位,而是以嘉靖年间岁入为单位。

这代表着商税蓬勃发展的态势。

也就是为了郡县制的运行,这田赋还在收,但其实从万历十五年起,朝廷的财税已经不依赖田赋了。

但田赋一定要收,你不收,就不是大明王土了,收了田赋,就要对万民负责,就要理清土地归属,要断那些断不清的官司。

吕宋总督府也收田赋,甚至每年都要折算成赤铜,运送入京,代表着大明在吕宋的统治。

田赋还涉及到了田土、丁口等方方面面的事儿,需要慎重再慎重。

朝廷这次大规模减免田赋,主要目的是为了换取乡贤缙绅兑现天变之前的承诺,就是灾年减租、不做兼并等等六十四条各色承诺。

朝廷结结实实少收了田赋,而且各县衙张榜公告了今年的减税幅度,朝廷说有水旱不调天变发生,并且减税赋,势要豪右、乡贤缙绅也没什么好说的,只能兑现承诺。

天老爷都愿意向下让利,陛下说话算数,说减就减,和万民共度时艰,小老爷们自然遵从,亦步亦趋。

朱翊钧看着面前的账本,这账册不是小好,是一片大好。

他忧心忡忡的说道:“文成公在的时候,最是担心,这技术进步,越是进步,朝廷离百姓越远,对机械工坊,是慎重再慎重,能不上就不上,文成公说他怕,这机器一转,就是三百个织工无事可做。”

“以前,百姓还能武装抗税来表达自己的不满,一如正统十三年福建叶宗留、邓茂七民乱,一如万历十五年,瑞金、宁化等三县田兵之乱。”

“现在好了,朝廷越来越不在乎田赋了。”

皇帝这番话,让文华殿喜气洋洋的气氛为之一顿,所有人都在眼神交汇,偶尔还有窃窃私语。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