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在讲,大明现在发生的天变,就是天谴,人们肆无忌惮的破坏自然环境,终于迎来了报应。
可人终究要生活,采煤技术不可靠,交通不便利,无法稳定供应煤炭之前,人不砍树难道活活饿死不成?破坏环境固然不好,但人总要先活下来才是。
现在随着越来越多的煤焦钢厂的出现,这个问题,终于有了答案,六文一斤的煤,也是圣恩浩荡。
“陛下今年漕运船有了一种新船。”曾同亨示意纠仪官把他上殿之前交的模型,呈送御前。
小黄门检查后,呈送到了御前,船分为了两节,前面为拖船,后面为驳船,驳船没有任何动力,驳船长六丈五尺,深六尺四寸,吃水三尺六寸,可以装一千料,一料为120斤,即一个太岳漕粮箱重量。
曾同亨看着陛下手中的模型说道:“拖船大小和驳船差不多,用铜包木增加寿命,一台升平九号做船机,中间马力为四百四十匹,可以拖挂四到八艘驳船,每天可行水程360里。”
一台拖船,挂八艘驳船,可以带8000石的粮食,四百万石的漕粮也只需要五百条这样的漕船,五大造船厂加班加点,大约六个月工期就可以全部做完。
就是现在改海漕为河漕,当年需要占用四个月京杭运河的漕运,现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就可以完成了。
“这么一艘船,可以顶多少个纤夫?”朱翊钧翻动着手里的模型,询问其中细节。
曾同亨听闻陛下询问,深吸了口气,俯首说道:“一千二百名纤夫拖拽。”
“所以,大司空的意思是,在户部成立一个类似于驰道抽分局的衙司,航运司,设转运使督办,再给银到造船厂,定做这样的拖船、驳船,专事转运。”
“只需要五百条,就可以抢走六十万纤夫的营生。”朱翊钧对手里的拖船、驳船非常喜爱,只是他的话,让文华殿廷臣都有些沉默。
朱翊钧很喜欢这个拖船的模型,可以用爱不释手去形容。
拖船的结构简单,就一个升平九号蒸汽机,加上一个水下螺旋桨,再无其他,其余都是存煤的地方,而且煤炭可以随时沿途增补,船工还能在船上靠着炉子的热量做饭,烧水,在船上生活。
一个拖船,挂四个驳船和挂八个驳船,都非常灵活,货少挂四个,货多挂八个。
挂一个不合适,浪费煤炭。
这是龙江造船厂设计制造的内河船,船型技术的改造是一个相当长期、复杂的过程,尤其是涉及到了蒸汽机动力的船只,更是复杂。
之前大明的船只都是用的纤夫,现在终于开始上蒸汽机械了。
可问题是,五百条铁马拖船的出现,会让六十万纤夫无事可做。
朱翊钧看着曾同亨说道:“升平一号只有三马力,每马力要四百银,那时候大家都不觉得铁马有什么钻研的必要,今天,十三年过去了,升平九号四百四十匹中间马力,每马力只要20银,如果大量制造,每马力只要15银,甚至更低。”
“一台升平九号才8800银,算上折旧、修理、煤炭消耗等等,拖船一年所费不过一万银,能顶1200名纤夫,一名纤夫一年最起码要支付报酬15银,这是个重体力活儿,就是一万八千银。”
驳船自古就有,从有了运河之后,这种馅大皮薄在水上爬的驳船,就已经存在,内河可比海上平静的多、安全的多,驳船的成本都是一样的。
牵引动力上,升平九号的拖船,要比1200名纤夫要合算的多的多。
“陛下,大明四处都缺人,海外总督府、种植园缺人,辽东垦荒缺人,绥远王化缺人,连西域开拓也缺人,工坊缺人,田间地头也缺人。”曾同亨深吸了口气说道:“六十万力役,可以有效缓解缺人之弊病。”
“大司空,那是百姓的生计,不是简单的数字那么简单。”朱翊钧恋恋不舍的将拖船模型放下,深吸了口气说道:“慢慢来吧,不要一下子做五百条,一条一条做,一点一点来,顺便改良技术。”
“陛下,龙江造船厂也是要经营的,要不然,船匠们造出了好船,却不能生产,那龙江造船厂日后就不会造新船了,也没人想做新船了,毕竟不让造。”曾同亨仔细斟酌再斟酌,表明了龙江造船厂的困难。
龙江造船厂和清江造船厂,是五大造船厂里两个内河船厂,这拖船、驳船是两个造船厂日后五到十年的重头戏,不造这些附加值高、利润大的船,船厂的匠人们哪来的分红?
“纤夫难,船厂也难,都难,百万槽工衣食所系,朕非妇人之仁,造吧。”朱翊钧的手在桌上敲动了几下说道:“就依工部所言,弄个航运司,专事运河、长江河漕事。”
考虑六十万纤夫的生计,绝非妇人之仁,但该下决策的时候,朱翊钧也不会犹豫,这已经是龙江造船厂第三次呈送类似的拖船了,再拖下去,龙江、清江造船厂就很难维持了。
工部要在户部设一个共管的航运司,其实也不是非要抢着六十万纤夫的活儿,无论京杭大运河还是长江漕运,现在都是货等人。
船有,纤夫不够用,货只能等着纤夫,堵船很多时候,都是因为纤夫不够。
而龙江、清江造船厂造的拖船,主要是为了填补运力不足的空白,增加货物的流转,让货物动起来,而不是堵在内河港口之中。
填补运力空白,一定会对纤夫的生计造成极大的影响,但时代的浪潮总是如此的无情,万历维新也不是过家家,该下定决策的时候,就要做好决策。
朱翊钧和曾同亨详细沟通了拖船生产情况,最终批准了工部奏疏。
该做决策,就要果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