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5章 学会胜利和分赃,学会战败和断后

只要一眼就能认出纤夫来,因为长时间劳作,纤索勒进肉里,那竹做的纤索,每拉紧一次,那些竹索上的毛刺就会刺进肉里,血淋淋的一片。 ??

纤夫不是没尝试过垫东西,但什么都挡不住这些毛刺,唯有经年累月的老茧。

需要纤夫的地方,无不是险滩,船只想要通过这些水流复杂的险滩,就只有依靠纤夫的力量。

人和自然角力,不总是人赢,很多时候,都是人输。

有的时候水流十分湍急,就会拽断纤绳,人仰马翻也还好,跌入悬崖或者江水之中,就是尸骨无存的下场。

纤夫会在端午节祭祀这些‘水鬼’,希望这些水鬼不要缠上他们这些苦命人。

在纤夫看来,掉入江里死掉的人,死后会因为怨气变成厉鬼,急流险滩就是这些水鬼拿命的手段,祭祀就是为了平息他们的怨气。

若是有办法,没人愿意做纤夫,哪怕是有个一亩三分地,也不会愿意去做纤夫。

成百上千年来,遍布大明大江大河,都有许许多多这样讨生活的人,仅仅京杭大运河就有六十多万的纤夫,说他们是人,其实他们和骡马牲口一样,甚至不如骡马牲口,仅仅为了一口吃的,把命吊住,活下去而已。

张居正不知道皇帝如何看待,但在张居正看来,铁马牵动的拖船,真的是太重要了,太及时了。

张居正看着面前如同小山般魁梧的陛下,他不知道陛下提出的五间大瓦房是否会实现,他也清楚的知道,自己不会看到五间大瓦房落成的那天,但他诚挚的希望可以实现。

到那天,在苦难中挣扎了数千年的人,才活得像是个人。

“先生?”朱翊钧看出了张居正的失神,有些奇怪的问道,张居正是个很专注的人,很少在奏对的时候失神,君子的修养,让他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保持庄重。

张居正失神的情况很少出现,朱翊钧也不知道张居正在想什么。

“臣在。”张居正赶忙回神,他有些迷茫的说道:“陛下说的那五间瓦房,会实现吗?”

“会的,无论多久,先生讲过,一息尚存,此志不懈,朕可是先生的得意门生!”朱翊钧合上了杂报,十分肯定的说道:“朕做不到,只要留下了这个宏愿,终究有一天会做到。”

文昌阁的小书房里,一共有四个人,皇帝、冯保、朱常治和张居正。

朱常治一直没有说话,静静的听着父亲和元辅的对话,朱常治觉得自己在慢慢长大,他越长大就越发理解什么叫做肩扛日月,身系江山,朱常治渐渐明白了,什么叫做责任。

一息尚存,此志不懈,就是重若泰山的责任。

京师百姓逐渐注意到一件事,混世魔王朱翊镠,如同陛下反面的潞王殿下,最近不再做那些荒唐事了,甚至连万国美人的传言都不见了。

朱翊镠这几个月一直泡在北大营,跟随戚继光学习一些兵法,万历十三年监国之后,朱翊镠进了讲武大学堂,万历十七年,他从讲武学堂以最优等的成绩毕业。

万历十八年到万历十九年的这段突击学习,目的也不是让朱翊镠成为名将,而是确保他不会被战报给骗了。

“戚帅威武!”朱翊镠刚刚听完了戚继光讲解对马岛海战的详情,和战报里轻松写意不同,事实上,倭寇在对马岛海战中,至少有六个可以翻盘的机会。

但这六个机会,倭寇没能把握机会。

“其实对马海战,是有些冒进了,完全可以再等一年,等到水文地理更加详细,但战机稍纵即逝。”戚继光看着堪舆图,由衷的说道:“就是倭寇太弱了,才没能抓住机会罢了。”

“有没有可能是戚帅太强了?”朱翊镠可不觉得是倭寇的问题,倭寇能一个月把朝鲜推平,战力相当强悍。

戚继光说的这六个翻盘的机会,是事后诸葛亮复盘发现的战机,但在战场上,谁又能快速判断出这是机会,甚至,这个机会不是戚继光故意设的局?

是不是机会,定义权在戚继光手里,这是对战场的把握。

“或许吧。”戚继光想了想,自己若是倭国主帅,面对当下的大明军,根本打不赢,武器装备军事体系出现代差,确实很难赢。

“倭寇打不赢侵略朝鲜的战争,只要大明干涉,倭寇必输无疑,因为倭寇从始至终,都不明白一件事,那就是为何而战。”戚继光又总结了一个倭国为何必然失败的原因,他围绕着为何而战,对朱翊镠讲了一刻钟才停下。

为何而战,非常重要,戚继光的战争论的基石。

不知为何而战,是倭寇只能打顺风局的根本原因,一旦遇到失败,各种各样的问题就会暴露,失败的困境,最能考验一支军队的战斗力。

戚继光面色郑重的说道:“古今中外,所有军队都必须要面临一个问题,包括京营,那就是:谁来断后?”

“在战场上,一旦发生需要断后的情况,断后这件事本身,就代表着九死一生。”

“凭什么他们活下来,我就要去送死?”

“当不知为何而战的时候,一支看起来强大的军队,往往会突然而然、毫无征兆的全军崩溃,各自逃命去了。”

东征九胜中,打的最焦灼的一战,自然是仁川、汉城之战,大明几次进攻,都无果而返,这个过程中,就出现了断后的问题。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