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0章 笑容不会消失,只会转移
张居正回到了全楚会馆动笔写奏疏之前,先让游守礼把他和李成梁这么多年来往的书信取来,他需要确定辽东的许多情况。
李成梁是个大老粗,絮絮叨叨说了很多,这些书信,有助于张居正了解辽东情况。
书信很多很多,比如在发现查干湖的时候,如何打胖头鱼,如何把活鱼送到宫中等等。
胖头鱼是辽东给陛下的贺礼,皇帝两次下旨不要进贡活鱼,劳民伤财,但李成梁和侯于赵我行我素,最后陛下也只能由他们进贡活鱼了。
因为给陛下进贡活鱼,查干湖的胖头鱼才能卖到辽东、北直隶、山东等地。
皇帝吃过都说好,那自然畅销了。
皇帝南巡两次,沿途多了不知道多少皇帝吃过都说好的商货,万历贡面、万历贡酥、万历御饼等等,至于陛下到底有没有吃过,张居正都不知道。
皇帝到底吃什么,一天吃几碗饭,可是个机密之事,杨博当年都被陛下诘问,就这么好奇朕一天吃几碗饭?杨博惊恐难安跪地不起。
随军商贾,是一种大多数士大夫都不了解的生态,大明军征伐所获,最后都处理给了这些商贾,而这些商贾,也是垦荒的主力之一。
张居正又找了好多洪武年间的史书,参详了洪武三、四年制定的《中盐则例》,也就是开中法。
以盐、茶为中介,召募商人输纳军粮、马匹等物、开垦荒田等等做法,都是中盐则例的规定。
商垦、军垦就是洪武初年,太祖高皇帝设计的制度,这套制度一直有效运行到了孝宗的弘治五年。
“孝宗…”张居正查阅了关于开中法的所有旧案之后,久久无法平静,他真的有点一言难尽。
弘治五年,户部尚书叶淇对开中法做出了改变,提出了折色法,商人不用再长途跋涉把粮食等物运送到边方地区,只需要到盐场纳银就可以获得盐。
这看起来直接增大了朝廷岁收,但很快,盐场纳银拿盐的银子,到朝廷就只剩下了一百三十万银左右,这点银子,还没有海带生意上交的利润高。
大明盐法也被孝宗叶淇这对君臣一拍脑门想出的折色法,给大规模破坏了。
盐法被破坏的原因很简单,因为纳银的是盐场,银子从下到国帑,一层又一层全都被人拿没了,到了国帑还剩下一百三十万银,各级官吏已经很尊重朝廷了。
盐法被破坏,大明财税收入锐减,这也罢了,关键是商垦大量弃地,带来了军粮不足、边储日虚的恶果。
本来商人在九边屯耕,用屯耕的粮食到卫所换取盐引,而后将盐引送到腹地,腹地本家取盐发卖各处。
但折色法后,商人不用辛苦召集佃户屯耕,只要银子就可以换取足够的盐,商人在边方开始大面积弃地,在短短不到五年的时间里,军粮供应减少了两成。
边方米价腾起,最高的时候一石粮高达五两银子!
商人商垦这两成军粮,就是这么重要,因为九边是军管区,代表这里的生态其实非常的脆弱,牵一发而动全身。
九边本身就处于‘粮力不足、略有欠缺’的缺粮状态,商人大量弃地,导致粮食减少供应缺少两成,对九边而言,就等同是天塌了。
别说九边,就是京师粮食突然减少两成,京师的粮价也会从五钱每石飙升到饿死两成人的价格。
第一个试图破坏开中法的人叫廖永忠,就是那个把小明王沉江的廖永忠,朱元璋大怒,差点就把廖永忠给杀了。
叶淇和孝宗皇帝一拍脑门搞出的折色法,彻底败坏了大明的盐税,也败坏了边方军粮供应,在张居正眼里,他们还要为俺答汗坐大、俺答汗入寇京畿负一定的责任。
因为九边不败坏,俺答汗闹不出那么大的乱子来。
张居正又把李成梁到西域后的书信拿出来看了很久,确定了李成梁到西域,依旧有随军商贾,而且数量非常庞大。
虽然李成梁家丁只有区区三千人,但是随军驿卒、商贾、力役、民夫、庖厨、娼妓等等,超过两万人。
“这宁远侯,不知道说他什么好,对这个花楼就这么执着吗?”张居正把所有书信看完,把关键内容摘抄下来,有些无奈的摇了摇头。
他都不知道跟李成梁说了多少次,但李成梁就是不听,非要捣鼓那个花楼。
上一次,李成梁就因为铁岭花楼,跟辽东巡抚周咏起了冲突,李成梁觉得周咏洁身自好,不肯跟他一起逛花楼就不是自己人,一股子山匪做派。
现在李成梁又在哈密起了个花楼,甚至还弄了个胡旋舞厅,被甘肃言官弹劾了好多次,很多多商贾跑去哈密,那花楼就成了必去的地方,搞得许多人蠢蠢欲动。
不仅仅有腹地的烟花女子跟随,胡女也是哈密花楼的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