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梁去西域,随军商贾也按照过去数千年的传统,开始在地方屯耕,这次开辟的是棉田,在今年三月的时候,李成梁禁止了所有商贾开垦棉田,规定只能种粮食,不能种棉花,搞得商贾怨声载道。
可在西域,李成梁的话比圣旨还管用,陛下讲道理,李成梁一股子山大王的做派,根本不跟你讲道理,不听话就驱赶,闹得凶就杀人,商贾们只能换种了粮食,不敢种棉花。
李成梁这么规定,也不是胡闹,种棉花种的漫山遍野,导致西域粮食产量降低,西域粮食,本就区内不足、极度欠缺,种棉花就更加欠缺了,只能这么一刀切,不许商人商垦棉田。
李成梁也知道这不是长久之策,专门请了农学院大司农前往,看看能不能有点办法。
大司农没有办法,但大司农想到了办法。
前往西域哈密的农学院农学博士是柯延昌,他在绥远就是定海神针般的存在。
柯延昌把罗斯国送来的紫根草培育成功,种的绥远遍地都是,并且在甘肃时候,培养了速生杨,而现在大明大力推广的中盛良薯1号也是柯延昌带队培育。
万历二十年的崇古进步奖,已经定给了柯延昌,但柯延昌无暇领奖,会由皇帝亲自保管。
现在柯延昌在想办法解决西域漫山遍野的盐碱地问题,如果有了好的办法,就可以允许商人商垦棉田了,商垦、军垦、民垦,就能良性循环起来。
碱地白花花,一年种几茬。小苗没多少,秋后不收啥。
盐碱地是阻碍西域粮食增产的主要问题,而柯延昌在寻找多种盐生植物,最好能够驯服这些植物,对盐碱地进行排盐。
而且这些盐生植物,大多数都是优质的牧草,毕竟动物为了口盐,连石头都肯嚼,野狼要跳进羊圈舔尿渍。
如果能够培育出适合西域生长的盐生植物,就可以打通一条盐生植物排盐、畜牧业、耕地扩大的良性循环,只要这个环节打通,西域的粮食产量就会不断扩大。
如果大明能实控西域两百年以上,这个循环能循环两百年,西域就是实至名归的自古以来,没人能把西域再从西域切割出去。
柯延昌的崇古进步奖奖牌,陛下亲自保管,直到柯延昌回到京师,再由陛下亲自颁发。
庞宪也曾经缺席过进步奖的颁奖,当时他在绥远种牛痘防治天花,一年多后,才由皇帝亲自颁发给了庞宪,庞宪是李时珍的学生,青出于蓝胜于蓝。
张居正综合了李成梁所有的书信和关于开中法的种种政策,开始了写《万历辽东迁民疏》。
这本来是戚继光要写的,但戚继光是个大将军,他对政务不太熟悉,张居正要帮戚继光完成这本足以和《纪效新书》、《战争论》齐名的《迁民疏》。
戚继光回到大将军府,帮张居正写《住坐工匠吏举疏》。
张居正对匠人这个集体并不熟悉,因为张居正从来没有督办过鼎工大建,也没有督办过官厂,戚继光却非常了解匠人,因为他的亲卫都是义乌矿工。
这些浙兵跟着戚继光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勋,还在征伐绥远发现了卧马岗矿群。
对于匠人这个集体,戚继光真的很了解,他将住坐工匠和过往的经验结合在一起,写了一本万言书,送到了全楚会馆,帮助张居正完成吏举法的最后一步。
时至今日,张居正依旧不知道吏举法最开始,是王谦在皇帝面前出的馊主意,但当时,王谦就只是一个初步想法,吏举法的完善,由张居正亲自完成。
万历十九年八月初四,文华殿廷议,张居正和戚继光分别呈送了奏疏。
“先生、戚帅,为了大明鞠躬尽瘁,朕代天下万民感谢二位。”朱翊钧看完了两本奏疏,由衷的说道。
张居正和戚继光再拜,俯首说道:“谢陛下谬赞。”
鞠躬尽瘁这个词,是一个很高的评价,因为这个词是诸葛亮对自己的评价,而这个评价,得到了对手、时间的认可。
司马懿一生最大的敌人就是诸葛亮,但司马家建立的西晋,对诸葛亮的评价极高。
‘自秦汉以来未之有’、‘大名垂宇宙’、‘葛公在时,亦不觉异,自公殁后,不见其比’都是西晋、东晋时候对诸葛亮的吹捧,最大的亮吹,是晋代。
朱翊钧看着张居正和戚继光,若是日后青史论断,朱翊钧对自己的评价不在乎,坟头上堆满垃圾也无所谓,他做的事本就招骂。
但他希望史学家们能够对张居正和戚继光公正些,他们对得起朝廷、对得起君王、对得起江山社稷,对得起万民,更对得起自己的内心。
忠一字,二人做到了极致。
群臣们对这两本奏疏议论纷纷,都是千军万马闯独木桥、都是金榜题名、都是一步步的爬到了文华殿,都是人,怎么差距就这么大,二位国之重臣,文张武戚,还在发力。
吏举法是大明吏治改革,而迁民疏可以大幅度的缓解天变造成的恶劣影响。
“徐州还田。”申时行站了出来俯首说道:“陛下,徐州地方,还田最是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