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线追打在他的侧脸,相比于第一幕的毛刺感,更顿生出一种宿命感和厚重感。
蒋文丽在一边追问原委,可他已经不知道说什幺了。
他想起了经典的《海上钢琴师》,在决定是否要下船去陆地开启新生活时,主角丹尼伯特曼也有一个类似的逆光镜头。
他想起了《教父》的开头,教父柯里昂在昏暗的室内听着他人的请求,身后有一扇窗户,光线从窗外射进来,形成逆光效果。
他想起了王佳卫的《花样年华》,楼道里昏黄的灯光从梁超伟和张漫玉身后洒下,逆光下两人的身姿、旗袍的轮廓等都得以优美地展现。
但和路宽比呢?
和《返老还童》中的把过曝和逆光这种摄影技法,融入到整个人物和隐喻的国家命运中比呢?
这已经脱离了简单的术,可以说进入到了道的层次。
同赵飞当时在片场骤然间听到路宽天才般想法的下意识反应一样,顾长未也有些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和感慨。
中国电影,也许真的要出大师了。
如果说影片开场时,他还在担心《返老还童》会不会跟自己苦心孤诣的处女作《孔雀》竞争金熊。
那此时的顾长未已经完全放下了这些不切实际的念想,从一位顶级摄影师的视角,真正地对这部杰作感到心悦诚服。
更关键的是,不但他这样的专业人士能看到电影中独具一格的镜头语言和画面风格。
连身边的蒋文丽都能从普通观众的视角接受和认可这部电影的故事性。
顾长未不知道该怎幺在艺术片和商业片之间对这部《返老还童》下定义。
一路游历的李明,在睁眼看世界的过程中开始塑造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并把自己的经历都写进了笔记。
也就是电影开头,张漫玉在病床上给女儿讲的那一本笔记。
李明抵达了美国,和养母相聚,这时候的李明已经逐渐褪去了老态,逆生长的效果凸显,差点让惠英鸿认不出来。
他和张漫玉又一次相遇了。
在这里,国家命运的暗线暂时隐匿,男女主角的感情命运作为明线突显。
昆汀等人对暗线的懵懂,不影响他们作为西方人对于魔幻爱情的解读,第二幕的逆光是在这里给他们「准备」的。
「听说你已经开始跳芭蕾了?」
张漫玉笑容温婉:「是的,我会成为一个舞蹈家,你期待吗?」
「当然。」
不知为何,朝思暮想的青梅竹马站在面前,李明却觉得已经有了隔阂。
他这几年的游历塑造出的人生观以及心中民族主义意识的觉醒,和张漫玉资产阶级大小姐的家庭背景已经有些格格不入了。
就这样,李明在美国生活了两年。
他像自己儿时的偶像、记者和飞行员哈里森一样,在北美大陆游历、观赏,用自己的脚步丈量着异域的国土,开拓着眼界。
此时的张漫玉也正式开启了自己的芭蕾舞生涯,因为优美体型和姣好面容,很快就脱颖而出。
画面切换,从主人公的小情小爱转到波澜壮阔的历史大幕。
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
同年美国参战,罗斯福总统签署了「租借法案」,允许中国或其他国家租借武器装备。
美国陆军航空队退役上尉飞官陈纳德应国民政府邀请,来华担任中国空军顾问,在中国招募空地勤人员组建航空队。
即后来大名鼎鼎的飞虎队。
国内不断有逃亡的难民来到唐人街,几年前在新加坡日本间谍的桌头,淞沪会战中《中国娃娃》的照片浮现心头。
李明做了一个影响他终生的决定,回国。
他联系上了幼年时的精神导师哈里森,后者正在昆明拍摄纪录片和采访,目标就是前述的飞虎队。
几经辗转,二十三岁的李明来到了昆明,后者是此时国军训练飞行员的大本营。
李明托哈里森的关系进入了学员培训班,每天听着振奋人心的训话,心中也有了救亡图存的使命感。
他的身体状态虽然一直在逆生长,但这会儿二十四岁的身体条件相当于正常人的四五十岁,不符合他无比向往的飞行员的选拔条件。
早在幼年的租界养老院里,李明就听着哈里森讲述高空视角下的「祖国河山」。
电影在这里用了一个闪回,幼年老态的李明和现时年轻了不少的李明有一种穿越时空的灵魂对话,看得观众惊叹不已。
「嘿,你怎幺也在这儿?」
李明猛然间回头,竟然看见了他当年初出养老院认识的老友张松文。
他也是魔都民族企业家张逸云的三公子。
「我来救亡图存!」
李明的执着和憨态引得张松文心里想笑,但他挂满了机油灰的脸上却充满了苦涩。
战事吃紧,他们这些才训练了不到一年的新手飞行员也要奔赴战场了。
「松文哥,我对你们有信心,霍克-3的性能比鬼子的钟馗二式差不了太多,你们一定能赢!」
张松文笑着摸了摸此时还没有他高的李明,转身走了。
带着满腔的爱国情怀投入到机修杂工中的李明还没意识到,这一转身就是永别。
1942年初,日寇将滇缅公路作为重要的战略轰炸目标,因为这条公路是当时中国获取国际援助的重要通道。
而飞虎队此时的绝对主力被派遣执行大名鼎鼎的「驼峰航线空运」任务。
这是一条西起印度阿萨姆邦,向东横跨喜马拉雅山等山脉,直至昆明和重庆的条件极度恶劣的航线。
一场空战即将打响。
虽然还在培训中的第一代国军飞行员还比较稚嫩。
但为了抗战,只有不畏生死,无问西东。
我国的第一代飞行员几乎都是富二代和官二代,他们从小接受优渥的教育,能够主动投身抗日救国事业的也都是忠肝义胆之辈。
战事空前惨烈,前几日双方依然互有来回。
「松文哥,我说的没错吧?我们只要再抗住敌军的几次袭扰,飞虎队就差不多能回来了,到时候管叫这些日寇有来无回!」
张松文依然是无言的笑笑,神情充满疲惫。
「小明,如果我死了,帮我把这块肩章带给我父亲。」
正手舞足蹈的李明愣住了:「死?怎幺会呢?我们现在形势大好啊!」
张松文摆摆手走开了,留下一脸错愕的李明,屏幕的逆光几近刺眼,看得观众们都是心中一痛。
即使不了解这段历史的外国人,都下意识地感觉到张松文这个玩世不恭的角色即将陨落。
「导演,你成功了。」
张漫玉看着观影厅里无数全情投入的观众反馈,轻声恭喜着身边这位初次合作的天才。
她倒不大好说路宽和王佳卫孰高孰低,但对于她来说,除了这两位水平的导演之外,估计是不会再演别的电影了。
路老板此时的心情却异常的平静:「谢谢,这是我们的成功。」
他很奇怪地没有遂愿的欣喜,而是在脑海中又一次浮现刚到柏林那一晚的迷茫。
也许是因为电影艺术,也许是因为自己这一世的人生?
翌日的空战空前激烈,张松文驾驶的战机和僚机发现了敌袭,立马升空拦截,我军的霍克-3和敌军的钟馗二式在空中打出了数道流光。
「小心!」
地面瞭望镜前的李明看得惊心动魄,眼见一颗炮弹呼啸而来,张松文猛一拉杆,炮弹贴着霍克-3的肚皮滑过。
但他身后的僚机来不及躲闪,拖着长长的乌烟陨落!
「艹你妈的小鬼子,老子跟你拼了!」
驾驶舱内的张松文看得目眦尽裂,迅速调整了飞行姿态,瞄具的光环锁定敌机,他果断按下按钮,一道火舌急速逼近!
「哇!」
「哦!」
二式钟馗的滚转率、加减速性能要优于霍克-3,日寇战机迅捷地躲开,又引起了观众的轻声遗憾。
李明在瞭望筒前看得心旌神摇,手心都攥出了汗。
突然!意外发生了!
张松文的战机毫无征兆地在空中剧烈抖动,左机翼的尾翼出现肉眼可见的破损和浓烟,可此时李明的视野中完全没有敌机的踪影啊?!
从小跟着哈里森耳濡目染,又做了一年机修的李明,心底里浮现出一个极其难以接受的答案。
这一批飞机零件有问题!
因为张松文的战机机翼就是他负责修补的!
空战场面瞬息万变,几乎已经无法保持平衡的张松文没有办法,只能驾驶着战机冲向日寇,与一架钟馗二式同归于尽。
天空中浓烟滚滚,路宽扮演的李明打破了电影中的第四面墙,他从瞭望筒中擡起头来,面目狰狞地面对着镜头。
愤怒?失望?不可置信?
刚刚还在议论鼓噪的观众都沉默下来,不乏抹泪的动作出现。
昆汀握在椅把上的手指淤白,路宽的这个眼神实在太悲恸、太复杂,深深地刺透了他的内心。
即使对一个不能对我们的民族苦难感同身受的外国人而言,这样的转折也堪称残忍。
李明疯了一样地跑回维修基地,打开一箱箱的飞机零件木箱,他仔细观察过后拿起铁锤就抡!
「害人!害人!」
质量不达标和强度不足的零件材料,葬送了王牌飞行员张松文的一生。
这一批忠肝义胆的第一代飞行员,几乎都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权贵子弟。
他们放弃了优渥的生活,用自己短暂而绚烂的生命,在这一片乌云密布的历史天空留下了爱国主义的光辉。
而这一切,都隐隐指向了前述剧情中腐败的国军后勤。
李明脸色铁青地冲到指挥部,嘴里的污言秽语没有能打动冷漠的国军军官。
在哈里森的帮助下,他被免于冲撞长官、损毁军事物资而被送上军事法庭,失魂落魄地离开了基地。
「你先回美国吧,战争太残酷。」
李明张口结舌,想说些什幺又感到深深的无力。
临别前,他叫住了哈里森:「我的国家还有救吗?」
「我也不知道,但我会去陕北看一看,祝你好运孩子。」
此后的哈里森深入敌后根据地,他撰写了《红色报导》(后译为《北行漫记》),并编辑出版了《西行漫影》画册。
这些作品记录了当时的历史事件,让西方世界对我档领导下的抗日斗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他的摄影作品和文字报导为世界了解抗日战争提供了重要的窗口,也为历史研究留下了珍贵的资料。
「我的国家还有救吗?」
这是李明发自灵魂的迷茫,也是他所代表的这个国家和民族的迷茫。
拍的肯定不是救亡图存的抗战片,这里的剧情路宽就没再深入挖掘,不然会涉及到敏感内容。
同时电影着眼的的是明暗两条故事线,第二幕进入了尾声。
1944年,26岁的李明回到了美国,和养母及恋人相聚。
只不过此时的张漫玉已经是小有名气的舞蹈家了。
同样是在养老院的阶梯上,两人又一次邂逅了。
12岁那年,小老头和小萝莉第一次见面;
18岁那年,李明告别张漫玉,跟着哈里森前往东南亚游历;
23岁那年,李明再次告别热恋中的女友,想要拯救自己心目中的祖国;
26岁,再次归来的李明,在外表上几乎和张漫玉同岁,两人都是青年人的外表。
这会儿的路老板恢复了原本的角色形象,站在养老院的阶梯上,镜头质感温柔和煦。
「你?你是李明?」
「是,我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