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如何把主旋律拍成爆款(900月票加更)

第259章 如何把主旋律拍成爆款(900月票加更)

面对金狮奖、金熊奖、金球奖和最佳外语片的年轻获得者的自信,在场所有人都洗耳恭听。

「赵书记,我知道贵方的主要诉求,就是体现塘山精神和民族风貌,体现三十年来取得的巨大建设成就。」

「我也看过李秘书和姚主任拿来的剧本初稿细纲。」

「实话讲,如果这幺拍的话,这部电影不但票房数字会很难看,连在海外面世的可能性都没有。」

路宽语出惊人,塘山方面众人脸色不大好看。

张惠军隐隐地眨了眨眼,提醒他注意措辞。

路老板假装没看到。

这部电影既然决定拍了,就必须按照他的想法和要求来拍。

不但要叫好叫座,还要利用电影去推进全国的或者部分地区的地震防灾知识宣传,甚至是公益捐建活动。

「我们国家的主旋律电影在上世纪90年代还处在相对正统的叙事方式,因为电影市场和观众群体的特点,票房表现还不错。」

「1997年的《鸦片战争》拿到了7200万的票房,仅次于《侏罗纪公园4》的7210万。」

青年导演话锋一转:「但是在当今的院线制体系下,这样的数字是完全无法保证的。」

「观众们会用脚投票,好莱坞片商也会从市场经济角度权衡,这些都是做不了假的。」

赵永皱眉提出自己的意见:「路导,我昨天抽空去电影院看了你的《返老还童》。」

「男女感情之外,横跨70年的波澜壮阔的历史令人动容。」

「我同意你说的,但不知道这部大地震,能不能拍成那样横跨30年的,具有史诗气质的电影?」

路宽心里腹诽,赵永所说的史诗气质,不就是前世裤子的拍法吗?

除了在国内因为题材和宣传,以及面上组织包场票房数字堪堪可看外,海外简直愁云惨澹。

在北美市场连10万美元的收入都不到。

冯小钢的主要问题就在于,他的电影叫《塘山大地震》,但是讲的只是一个家庭的故事,而且是地震之后的故事。

观众们想看的全景式描绘的大地震始终,包括震前的平静和异响、震中的巨大破坏力、震后的星夜救援都很少。

实际上讲的只是徐凡家庭的一个故事,在这样的历史场景面前显得太单调,也太标题党。

路宽继续解释:「按照贵方的思路去拍,在电影前三分之一的部分地震剧情就结束了,后面全部是横跨了三十年的恩怨情仇和城市变迁。」

「如果是这样,那电影不如改名叫《余震》。」

赵永和姚建国等统筹小组成员面面相觑,想反驳又觉得无从下口。

仔细想想,的确如此啊。

他们光顾着通过三十年从无到有的建设历程来提高塘山的美誉度、知名度,但是忽略了电影本身的故事性。

这拍的是一部院线电影,而不是纪录片。

?????????.???全手打无错站

有些话领导不适合张口,姚建国笑着代劳:「路导,还请您不吝赐教。」

「赐教客气了,我们的目标一致,都是为了提高地区影响力,展现民族精神,我简单谈谈吧。」

路宽喝了口水:「这部电影,需要用传统中国文化的内核,加上好莱坞的电影工业流程去完成。」

「我先说好莱坞是怎幺拍灾难片的。」

「当年史匹柏拍《大白鲨》,没有模型,他花了近500万美元自己做了一个,后来就变成了鲨鱼怪物片的开创者。」

「从电影立项开始,他们的营销和炒作就一直在这个大白鲨模型上,结束后还盖了个主题公园。」

「这个想法我们是需要借鉴的。」

路老板指着众人面前的宣传材料:

「通过影视剧推动城市形象和名片的打造已经很常见了,80年代的《少林寺》捧红了少林寺,一谋导演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让乔家大院走红。」

「还有张继中导演的几部金庸武侠、今年陈开歌导演的《无极》投资的影视城。」

「这部大地震电影完全可以效仿嘛!」

赵永笑道:「你的意思是,对于城市的推广和宣传,要通过市场行为,而不是生硬地嫁接到电影内容中去?」

「哎呀!到底是领导,真是一针见血啊!」

路宽拍了个马屁,继续输出观点:「从电影立项、开机,我们就把地点放在大地震纪念碑,邀请全国、全世界的媒体来报导。」

「首映我们还是在具有纪念意义的建筑旁,邀请当年幸存和经历过地震的市民参加,可以搞成外景放映嘛。」

「想让世界看到塘山的重建和变化,这些媒体的宣传作用就完全可以做到。」

说到这里赵永等人已经眼前一亮了。

有中影和电影局牵头,加上这个风头无两的天才导演吸睛,这比在央视砸钱打GG性价比可高得多。

「这部电影要按照好莱坞灾难片的特效水平和预算来做,成本在3000-4000万美元左右。」

「我会要求复原一些七八十年代的标志性建筑,贵方可以配合做成集餐饮、影视文化体验、游览购物为一体的影视拍摄基地。」

「这一次电影拍完了,后面可能还有电视剧版呢?还有其他七八十年代的年代剧呢?都是你们以后的客源啊。」

电影有艺术属性,也有商品属性,好莱坞对一部电影的商品属性的挖掘是全方位的。

赵永其实心里已经被他说服,但基于他本身所在位置的诉求,还是想再在电影内容上努力一下。

「路导,我们初衷也是想表现出民族精神在灾难面前的喷涌勃发,在塘山建设成就方面,我还是希望。。。」

路宽的态度很坚决:「赵书记!」

「电影最重要的是情节和人物的塑造,按照你的想法不如去拍纪录片更合适一些。」

「既然你们想让这部电影的受众更多、宣传范围更广,那就不要在纠结这个问题。」

「为什幺?全世界哪里没有灾难?鬼子的地震比我们多得多,他们不是没见过从无到有的建设。」

赵永倒是没有身为领导被驳斥的尴尬,他也知道这些艺术家个个都是倔驴,在创作上是从不愿意被人干预的。

路老板话不能停,今天是必须要统一思想的,不然真的拍起来,这帮体质里的人能生生磨死他。

「想要走出去,就要展现全人类能够共情的东西,比如爱情、比如亲情。」

「这些都是能超越国别和意识形态的主题。」

「冯小钢的《大腕》是和哥伦比亚合作的,还有美国演员参与,但在北美只有不到1000美元的票房,这是什幺概念?」

「意味着只有不到100个人看过他的电影。」

他不方便拿后世的《塘山大地震》举例,只好再把裤子之前的海外票房「劣迹」再拿出来拷打一番了。

赵永盯着青年导演看了几秒,见他不动声色地端杯喝起水来,知道这也是一个独断的性格,想改变他是难了。

「好!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办吧!」

「但有一点我需要得到路导的承诺,剧本出来以后必须先给我们审阅,艺术上的事情我们无缘置喙。」

「但是一定得保证导向是正面的、积极的,不然。。。我这个父母官以后是没办法面对父老乡亲啦!」

路老板听他说得客气,自然是满口答应,众人大事议定,又端杯庆贺起来。

宴毕,阿飞开车先送张惠军回家,北电校长和未来亚影校长在车里友好会谈。

「小路啊,你的眼界很开阔,主旋律电影用好莱坞的方式运作,我还是第一次见。」

「试试吧,总归沾个特效的光,在画面表现上不会差的。」

其实路宽也是拾人牙慧罢了。

后世的主旋律电影真正地市场化是从2016年的《湄公河行动》开始的。

此后的《战狼》、《非凡任务》、《红海行动》等都在内容制作上大胆采用好莱坞主流大片的表现手法。

试图在主旋律的基调下完成好莱坞本土化的嫁接。

在这个主旋律电影的发展阶段中,电影的叙事结构、人物设定、冲突节奏都已经具备了国际主流大片的特征。

再也不会出现领导从废墟中站起,高喊口号,声情并茂跟我冲的老套场景。

不是说不好,是脱离了电影的商品属性。

这样的民族精神和风貌完全可以用电影本身的艺术手段去展现,没必要像赵永等人想的那幺生硬。

张惠军笑道:「好啊,真好啊。」

「昨天一谋也刚从北美回来,我同他吃饭,讲了亚影的想法,他非常支持。」

「对了,你路校长的毕业作品是不是也得交一下啦?」

路老板笑道:「5月我要去坎城电影节做评委,会拍一部短片,就用那个作为毕设吧。」

「论文嘛,也简单。」

「就写《新时代语境下论主旋律电影的类型化改造》!」

张惠军抚掌大笑:「你个小狐狸,真能偷懒啊!哈哈!」

回到四合院,路宽掏出电话给老谋子打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