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然,万历年间没有羌人,可万历年间有夷人!
而且已经有些这种征兆了。
去年大明皇帝在应天府南京监斩,就在朝阳门外、紫金山孝陵搭建的刑台,一旦真的彻底触怒了皇帝,把贪官污吏用了祭祀祖宗,也不是不可能。
“京广驰道,京师到开封郑州段,也有贪腐案。”徐成楚翻动着案卷,面色凝重的对陈末说道。
陈末深吸了口气说道:“有,这驰道,南北贯通,京师到广州,修通的这段也有贪腐案,我在湖广办案,查到有关联的贪腐案,就有七个案子之多。”
“规模如何?”徐成楚眉头紧蹙的问道。
陈末将一本账册递给了徐成楚说道:“整体涉案规模为91万银。”
徐成楚看完了所有的账册之后,合上了账册说道:“不查了。”
“嗯?额,不查了?”陈末感觉非常非常的意外,他惊讶的看着徐成楚,这个骨鲠正臣,为了查贪腐,连命都肯搭上!
现在面对新出现的贪腐窝案,徐成楚居然选择了放手,简直是比太阳大西边出来还要奇怪。
徐成楚需要避贪官污吏的锋芒?徐成楚现在是风头正盛的时候!
“大工鼎建,七分到工,三分入袋。”徐成楚摇头说道:“文成公说,这大工鼎建,有七成能用到工地上,那就是底线,一般七成用到工地,基本不会出问题,若是再低,出事了要被追责了。”
“京开驰道,一共1400里,每里9200银,在加上陛下给的30万银犒赏,总计用银1300万银,分为四年投入,陈指挥,91万银整体规模,不算大了,甚至不到一成,甚至可以说,非常廉洁。”
这91万银,连一成都不到,这是初步稽查的结果,就是严加稽查,最后规模翻倍,也不到两成,没有触及到反腐司介入的红线。
大工鼎建,是个千丝万缕的事儿,这里面有很多的账都只能做糊涂账。
反腐司从设立之初的目的就非常明确,或者说反腐的目的就是压制贪腐规模,防止大明纠错机制失效。
不至于像王崇古那样,拿了朝廷的银子,宣大长城一点不建。
徐成楚不由的想起了他成为御史后办的第一个贪腐案,大名府天雄书院山长宋善用,弄得徐成楚非常狼藉,还是陛下给他处理的后续。
也是从那个时候起,徐成楚才彻底明白,海瑞作为神剑,为什么不办王崇古。
“很难给陛下交代。”陈末眉头紧蹙,他已经在稽查京广驰道前半段的贪腐了,徐成楚突然说不查了,陈末还是觉得有必要查一查,哪怕是不大动干戈,也要知道,到底多少银子没有到工。
徐成楚想了想,摇头说道:“我写奏疏给陛下。”
有了一点小分歧,但也有共识,那就是出京时领的十二案,要一查到底,彻查清楚。
徐成楚的奏疏入京时,已经是九月中旬,大明皇帝朱翊钧收到了徐成楚的奏疏,反而松了口气,在徐成楚临行前,朱翊钧就反复叮嘱过他,凡事都有个度。
朱翊钧对徐成楚最大的担心,就是他过于骨鲠了,眼里容不得一点沙子。
“下旨徐爱卿,卿等栉风沐雨,星夜疾驰,查明驰道窝案,民不容贪,法不护腐,实乃天命攸畏,朕心甚慰。”
“治国如持火铜鼎,火弱则鼎倾,火烈则膏焚,天下至难,莫过于是。非骨鲠不能持正,非通变不能谋国,今准爱卿所奏。”
“金堤溃蚁穴,非一夕之故;明堂峙苍穹,在寸木之积,为亿兆生民,常警戒于心。”
朱翊钧给了徐成楚明确的圣旨,准了他的奏疏,不必过分严密,吹求过急,但也不要掉以轻心。
王崇古说的七分到工,朱翊钧还专门派了缇骑去调查了一下,发现的确如此,不客气的说,能做到七分到工,已经堪称廉洁典范了!
比如武清伯李伟修的清华园,和米万钟修的勺园,是三分到工,就是说,十两银子,只有三两银子用于修建园林,其他全都被各种原因消耗掉了。
赵梦佑专门就清华园各种人工、料价等等进行了核算,除此之外,围绕着京北园林,有上百个庄园,这些大厝,赵梦佑也专门做了账,大多数都是三分到五分到工。
而驰道能够做到七分到工,已经实属不易,非常非常省钱了,过于严厉的追查,只会遭到普遍反对。
朱翊钧简单梳理下历朝历代的反腐共识,就想到了一件很奇怪的事儿,那就是乾隆末年搞出了议罪银制度来。
这议罪银制度一出,代表着贪腐完全合法化,只要给乾隆交够了银子,就能想怎么贪怎么贪。
议罪银不是赎刑制,赎刑是犯了错之后赎买,是有罪的,是认罪伏法,而且赎买也是减刑,非豁免。
哪怕八议八辟,这种专门给势要豪右开的方便之门,也是承认有罪在先,皇帝念功勋宽宥在后。
而议罪银不是犯了罪交钱赎罪,议罪银是预付款,你付了钱,就不是罪过,就可以合法的搞钱了。
议罪银出现一直到清朝覆灭,是漫长历史时间里,唯一一段时间,贪腐合法的年代。
即便是胡元,贪腐也是不合法的,忽必烈让色目人充当御史算账反贪,只是忽必烈死后,元廷再也没有能力反贪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