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0章 文明需要连续存在

如果按技术从低到高排列大明火炮技术,分别是:铁条扎箍锻铁炮、铸铜炮、铸铁炮、钻镗锻铁炮和铸锻一体复合炮,就是内铜外铁、铸锻一体、床削钻镗的火炮技术。 ??

十万门各色火炮的总预算超过了一千四百万银,预计五年内完成升级换装。

“阁臣们都赞同,那就换装吧。”朱翊钧看完了浮票,选择了照准。

兵部之所以如此大规模的换装火炮,多少有点趁着国势强横多攒点老本,留给子孙后代霍霍的悲观。

也不是大司马曾省吾悲观,不相信后人智慧,实在是曾省吾也不知道如何去相信后人智慧。

万历十三年,大明开始对火铳换装,永乐年间营造的火铳、手铳、抬铳才彻底换成了新式鸟铳。

永乐造火器,用了足足一百七十多年!这些都已经不能称之为武器,都算是文物了!

趁着现在大明能攒下老本,就多攒点。

朱翊钧拿起了翰林院的一本奏疏,翰林院的老学究们,不是白吃朝廷的饭,他们最近破解了一大批的甲骨文的字义。

比如宜这个字,其实是切墩,就是把肉切好,然后挂起来;

翰林院奏疏,主要讨论的是教这个字。

教这个字,在大明士大夫解读是:上所施下所效。学问高的闻达者,向学问低的蒙昧者,展示、传授经验。

但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发现,教这个字,右边的‘攵’,其实是人拿着一个棍;左边下面的‘子’就是孩子;上面是一个‘爻’,爻是一种摆放草棍计数的方式。

所以教这个字的本来含义是:老师举着教鞭,督促孩子学习算数。

当破解了教这字的甲骨文后,翰林院的翰林学士们,由衷的有些迷茫了起来。

算学这东西好像自古至今都特别重要,甚至教这个字,都是教孩子学算学。

但是从什么时候起,算学变得可有可无,甚至成为杂学,学算学就是不务正业的呢?

甚至要王国光发动一场‘度数旁通’的变革,才让算学重新恢复到其本该的位置。

翰林院学士们首先就认为,这又是朱程理学造的孽,因为在朱程理学之前,唐朝的科举,也是有算科的。

但很快翰林院排除了这个答案,这不是主要答案。

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探究,翰林院发现,主要原因是宋明易代,导致大量算学的典籍散佚,在度数旁通这一变革之前,大明找一本《九章算术》都很困难。

胡元国祚不足百年,但文明的确出现了不连续,最终导致了算学的断代。

如上种种原因,都造成了大明缺乏对算学的重视,缺乏对算学人才的培养,也缺乏算学的交流,最终导致了算学在大明的整体缺位。

哪怕是《大统历》在正统年间已经开始失准,但依旧没办法进行修正。

从教字开始说起,到算学的断代,都证明了一件十分可怕的事实,那就是:

文明需要连续存在,如果无法连续存在,则会出现断代;而一旦某些方面出现断代,就会呈现不可逆的退化。

当退化累计足够多的时候,无论多么坚韧的文明,都会消亡。

日月幽而复明,大明在太祖高皇帝朱元璋的带领下涅槃重生,但文明不可避免的出现了断代和退化。

甚至到了万历年间,国祚已然两百余年,大明人依旧没有意识到算学缺位,这种断代和退化造成的可怕影响。

朱翊钧拿着手中翰林学士吴道南的奏疏,笑着说道:“翰林院这帮老学究啊,终于干了点活儿。”

“再不干点活儿,户部不给他们批钱了。”冯保低声说道:“自从翰林院学士李长春致仕后,翰林院到户部,就要不到银子了,连俸禄都三个月没发了。”

“翰林院要的有些急了,大司徒就骂街,大司徒骂的可凶了,问翰林院的翰林有什么用,又不肯做监当官,又不肯与时俱进,整天抱着一群破书吊书袋!”

“陛下知道的,大司徒对每一厘银子都很重视,翰林们也只能嘟囔了两句有辱斯文。”

李长春致仕后,翰林院连发俸禄都难了,户部不给银子,还骂这些翰林,在以前,翰林们直入内阁参与机密时,哪里轮得到户部如此嚣张?

但现在,国帑有了银子,户部势大,翰林们只能生受了这个委屈,并且赶紧表现了一番,无论如何,要表现出自己的价值来,怎么也要把该拿的俸禄拿到手。

“该发的俸禄还是要发的,他们的探究很好,继续探究就是。”朱翊钧斟酌了一番,还是给户部下章,把该发的俸禄发下去。

养这些学士,绝非养闲人,翰林院在万历维新中,也是有贡献的,尤其是在一些聚谈上,讨论社会问题,起到了公众监督的作用,绝非一无是处,当然这个衙门的问题还是很大,清贵清谈之风,仍然是主流。

朱翊钧想了想说道:“让高爱卿管一段时间翰林院吧。”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